1. 首页 > 星座爱情 > 文章页面

湖北哪里有算命准的高人?湖北咸宁(赤壁)婚嫁有哪些(湖北算命最准的大师)

最新 红黑榜 标准定好了,有这个来咸宁旅游更放心

本文目录

湖北咸宁(赤壁)婚嫁有哪些中国古代奇谋异士有哪些我要偏方!你知道哪些称得上泄露天机的事

咸宁市地处湖北省南部,辖咸安区、嘉鱼县、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和赤壁市。咸宁市地处华中腹地,通称“鄂南”。咸宁地上有资源,地下有宝藏,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素以“苎麻之乡”、“茶叶之乡”、“桂花之乡”、“楠竹之乡”闻名全国。咸宁是驰名全国的“楠竹之乡”,竹风俗醇厚古朴,源远流长。竹风俗自古以来便融入人民的生活之中,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咸宁竹民俗涵盖很广,如生产、婚嫁、年岁、节令、丧葬等方面,咸宁人民赋予了竹子平安吉祥、趋福避邪的含义。在婚嫁习俗上主要有以下表现:竹签挑发、竹歌哭嫁、竹轿迎亲、竹伞进门、帐篙陪嫁等。

海口哪里算命比较准的 海口市哪里最灵的寺庙

咸宁婚嫁的过程

结婚是人一生中的大事。在旧时代,往往被看作是“终身大事”。因为在婚后,这对夫妻将终身厮守,白头偕老,祸福与共。虽然旧时代男女结婚往往出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无自行择偶的权利,但办起婚事来却也相当隆重。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过程虽已逐渐从简,然而在农村仍颇讲究,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介绍认识:昔时男女双方的结合,只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今,不少人仍通过介绍人搭桥引线,男女双方才能相互认识和初步了解,此系联姻不可或缺的部分。

订婚:通过介绍人的穿针引线,使男女获得见面相叙的机会。如男女双方有意成亲,并征得双方家长的同意,婚嫁前一般先是订婚。旧时订婚叫“发庚”,一般小孩生后就凭“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订立婚约。将男女方出生的年、月、日、时,写在庚书上,一式两份,互相交换,各执一纸。“压庚书”信物,男方多以簪、耳环等首饰,女方多以刺绣品相赠。家境殷实之户,订婚信物较贵重,贫寒人家则是一般信物,以表心意。

报日:结婚日子要选良辰吉日。男家请算命先生根据男女出生的时日,择定一个大吉大利的日子作为迎亲的喜期报给女家,称之报日。在迎亲之日的前夕,男家须按原双方商定的礼金(俗称身价银或聘金银)和礼品送到女家,以便为女家备置嫁妆、家具及其他作为婚嫁的物质。

迎亲:男方称娶亲,女方称嫁女。结婚前一、二天,男方向女方送去“边猪坛酒”、抬盒(衣物菜食),称为解礼,女方向男方回送自做的布鞋,男方家里有几个人就做几双。结婚当天,男方抬花轿,双吹双打(两只唢呐两面大锣)到女方家迎亲,新娘上轿后用对联封轿门,男女方各写一联,要求对仗工整。

拜堂:即新婚夫妇在堂中拜祖。新人(新娘新郎)进房先喝“交杯酒”,再由男方最亲、最尊妇女(婆母或亲嫂)开发米泡、糖果、冲糖茶;然后新人双双“拜堂”,先拜祖宗,再拜父母,后拜叔、伯、兄、嫂以及亲戚中的尊者、长者,由宾相逐一喊出名字受礼,凡受礼者,均须拿出“拜茶钱”。与此同时,还向围观者散发米泡、喜糖。婚礼高潮期间,人们还戏谑性地将新郎的父亲或叔伯等长辈脸上抹锅黑,翻穿羊皮袄,腰系铃铛,头顶破帽,手脚象征性地捆住,或是使之倒骑毛驴“亮相”,人们称之为“戏公公”。

闹洞房:拜堂后,新娘由牵轿娘(一般为儿女双全之妇女)和新郎引入洞房。新婚之夜,城乡均有闹洞房的风俗,习称“新婚三日不分大小”,长辈晚辈济济一堂,喧闹欢笑,直到深夜。在闹新房的同时,亲友要茶盘盛红枣、花生、桂圆、瓜子向新廊、新娘撒去,并唱撒帐歌,以劝“早生贵子”之意。

回门:即婚后第三天,夫妻双双到女方家省亲,去时女在前,回时男在前,当天去当天回。过去回门使用小轿作为交通工具,现在步行或坐车。在回门的当晚,举行一次“贺号”的仪式,由亲友用红牌子写上新郎的名字,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送上门,从此以后,别人再也不能喊新郎乳名了,新郎家则设宴待亲友。至此,整个结婚仪式就算结束了。

咸宁婚俗的特色

咸宁是有名的“楠竹之乡”,竹文化已深深地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竹在我国古代有美好的寓意,为文人墨客所喜爱。从字面来讲,竹字是由两个象形竹叶的“个”字组成。两“个”不分离,象征团结、爱情坚贞、夫妻幸福。特别在南方婚俗中,把竹作为吉祥之物使用是为了好的预兆。如用竹棍挑开新娘盖头、抬竹轿、送竹扇、扛米筛镜等等。我们描述爱情生活也常用“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之词。竹,又谐音“祝”,“祝(竹)君”、“祝(竹)福”是给人美好、幸福和吉祥的颂词。

竹签挑发:现代婚嫁礼俗中,在迎亲之前女方家会分别进行上头仪式。上头仪式一般于结婚当日举行,上头象征一对新人正式步入成人阶段,组织新的家庭,肩负起开枝散叶的使命。上头须选好时辰,由父母或是“有福气”的长辈为新郎或新娘梳理头发,边梳边说吉祥祝福的话。如“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其语意为祝福新人能同偕白首。咸宁当地就是用竹制的木梳或者竹签进行上头仪式,以取平安吉祥之意。

竹歌哭嫁:新娘出嫁前数天,有哭嫁习俗。内容有哭述自己成长过程,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还有哭诉自己不愿离家之情和同龄姐妹的惜别之情。咸宁人嫁女时,要哭嫁七七四十九夜,严格依着“试哭、联哭、劝哭、分哭、撩哭、叹哭、射哭”等仪程,整个哭嫁过程“无歌不哭嫁,无嫁不哭花”。其中有一支“娘女歌”哭的是竹歌:“竹子花开杈杈黄,娘生女儿苦心肠,今日难报养育恩,来世变笋娘来尝,变根竹棍扶娘手,变双竹箕帮娘筑田庄,娘啊娘,不枉女儿来到人世上。”

竹轿迎亲:咸宁迎亲所用花轿并不是普通的花轿,而是完全手工竹编的大花轿。将一条条削好的桂竹片,左右交错,推平再压紧,编织出一整面缜密美观的竹编,一面面竹编再连结出传统竹轿。用竹轿迎亲同样也是取竹之吉祥祝福之意,也表现出了咸宁人的爱竹之心。

竹伞进门:新娘下轿后,要由牵轿娘撑竹伞护送入家门,代表开枝散叶。

帐篙陪嫁:帐篙就是古代挂蚊帐时的撑篙,一般是竹篙。所谓帐篙陪嫁就是指女子出嫁时,新娘的弟弟要送去两根竹帐篙,“楠竹楠竹、一年一竹、年年发育”寓意新娘能生会育。到了男方后,男方的家里要表示一定数额的礼钱,以示吉利。

吃茶礼:咸宁婚俗中有吃茶礼,是在新婚床上放茶和结婚之夜傧相托茶盘祝词撒帐,暗含祝愿夫妻甜蜜长久和早生贵子之意,传递了古茶的祭神意味,体现了以茶向生殖神献敬求子的先民意识。咸宁地区的婚茶还有定婚茶、启节茶、成婚茶、抬茶闹茶、撒帐茶等,此外还有新娘的沿家敬茶,一般是在婚期第一个春节的初一早晨,新娘穿裙戴花手捧茶盘沿各家拜年敬茶,新郎提壶添茶,有的地方是小姑子提壶。其目的也是“和”之意,借敬茶而进村中各家之门联络亲情,以便日后行走方便。

总结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婚俗也都呈现出越来越简单、越来越现代的趋势,但是人们对于一些小的细节仍然非常讲究,以取其吉祥之意,这也是我国婚俗中的特色之处。婚礼作为进入婚姻殿堂的见证和仪式,其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婚姻家庭的幸福美满。家庭的组成保证了社会、民族后继有人,所以婚姻不仅关系到个人、家庭,同时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变化,对婚俗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同时与时俱进,科学发展。

奇谋异士当然是首推曹操手下的两位鬼才——郭嘉、贾诩

郭嘉,字奉孝,他一生都为曹操出尽诡奇的计谋,从郭嘉其一生中,针对吕布、孙策、袁绍残党及鸟桓等四大谋略,可析论其中奥妙。

一、水淹吕布

(一)背景

建安三年,曹操虽三战三破吕布,令吕布撤退防守,但曹军士卒也很疲倦,本来曹操欲想退军息兵,但是郭嘉与荀攸一同说服曹操趁胜追击,曹操接受,结果擒捕吕布。

(二)曹操欲退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吕布本非轻易取胜,在曹军疲惫及吕布仍强时,曹操要冒险驱迫累伤之残兵,对抗以骁猛善战的吕布。而吕布当时若是精兵反扑曹操,再呼结臧霸等淮泗豪杰,在曹操本有张绣及刘表在背后的远因威胁,以及曹军眼前虽有小胜而实犹疲惫的近因艰难,曹操的胜算不比吕布有利。这也是曹操为何急于退兵,以俟休养充实,再战吕布。

(三)把握时机、稍纵即逝

郭嘉及荀攸献策:吕布有勇无谋,又失锐气,陈宫虽聪明,但无法迅速作出谋略,现在应趁吕布士气仍衰未复、陈宫谋略未定时,急攻围打,可一举成功。这正是吕布的弱点,没有智慧配合的武勇,符合兵法「必死可杀」之道,领导若是气衰,士卒则无奋意。后来曹操引沂水及泗水而灌城,水淹下邳之下,吕布士卒饱受饥饿的煎熬:城内积粮有限,坐吃山空,若没有新粮补给,只能坐以待毙;城外则是汪洋波涛,已无去路可逃。因此吕布最后被出卖而灭亡,正因被曹操包围而形成坐困愁城。若是吕布能拿出击退夏侯敦及三击刘备的勇猛,辅以陈宫献智计谋,未必遭败,可惜时机先手已落人后。

力擒强敌吕布,洞悉最佳时机,正是谋略过人之处。

二、预料孙策

(一)背景

官渡之战,曹操正与袁绍相持于官渡,而孙策却扬言北伐许昌,当时众人悉皆恐惧,只有郭嘉独排众议。

(二)孙策正强

孙策渡江击破刘繇、消灭严白虎、诈取刘勋、攻溃黄祖及绞杀许贡后,除自领会稽太守外,又另立丹杨太守、庐江太守、豫章太守、庐陵太守及吴郡太守,可说是尽有江东六郡,势如同旭日东升。孙策站稳江东后,再来就是逐鹿中原,曹操首当其冲。

(三)轻挑必败、不足为惧

预言孙策被暗杀,不是郭嘉会算命,更不是郭嘉所指派,但是孙策仍以盛年之姿,却被刺客所暗杀,此乃英雄所见略同,出于偶然的巧合。

若从郭嘉谋略的内容细论,孙策死的一点都不冤枉。郭嘉认为孙策虽能平定江东豪杰,但是被击败的豪杰像都有忠心的部下卖命,人心尚未归顺,孙家仍需耗时费力以安稳民心士气。而孙策一向行事轻率而没有防备,虽然在江东领导人民军队众多,但是好像一人独行,若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刺客偷袭,孙策一个人很容易因落单而被解决。郭嘉从孙策的大意,判断孙策将因骄傲而死于匹夫之手。

虞翻就曾劝谏孙策:「白龙若变身为鱼身,一个普通渔夫也能轻易捕捉。」孙策又曾恁意命令左右分别逐贼,自己却独骑入山,只有虞翻一人步行护卫,尾随在孙策马后。可见孙策轻挑,事出有因,酗酒终日难保不醉,耍诈老千终被识破,郭嘉确认情报研判出必然性,这与臆测铁口直断的猜想,有所不同。

孙策若死,江东必乱,等到稳定,又是几年光景,此时曹操早已结束官渡之战,因此孙策不足为惧。

三、缓攻袁绍残党

(一)背景

虽然官渡战胜袁绍、又讨伐青州袁谭及袁尚,诸将皆欲乘胜追击,但是郭嘉却不认同。

(二)打铁趁热

曹操擒吕布、灭袁术及讨刘备等,皆以闪电袭击奏效,袁绍才于官渡新败,袁谭及袁尚(袁绍诸子)又于黎阳再败,正是曹军一鼓作气,斩草除根的最好时机。

(三)军有所不击

优势因利而制权,若墨守成规,不知因时机而变通,纵使有利也可遭不利。官渡之战虽重创袁绍,但是郭图、逢纪却各拥袁谭及袁尚,两袁仍能聚军抵抗。郭嘉献策曹操,与其急攻两袁而令其合作相抗,不如缓攻而待其互斗生变,此为「鹬蚌相争,渔人获利」。对付二虎相斗之后的残余一虎,比起同时力拼二虎要省力,特别是二虎又可能合作时,最好再助其一虎挑拨互斗。

曹操接纳,甚至与袁谭结为婚姻,后来还为袁谭击败袁尚,最后再消灭袁谭,循序渐进的顺序,正按郭嘉安排,不但攻破邺城斩审配,又能攻破南皮平冀州,郭嘉因此而受封为「洧阳亭侯」。

虽然拙仆能慢慢蚕食,但因势而取巧更妙,在「有所攻」与「有所不攻」之际的拿捏,更是战争的艺术。

四、北伐乌桓

(一)背景

刘表与刘备正在荆州蠢蠢欲动,曹操却想长征袁尚及三郡鸟桓,这是一种北伐与南征的两难。

(二)斩草除根

乌桓自以为路离中原遥远,不会严加防范,曹操若能乘人不备,突然用兵,必能击破。袁绍曾有恩于乌桓,所以袁尚及袁熙兄弟才会逃命投靠,昔日袁绍「冀、青、幽、并」四州人民只因畏惧曹军势力而臣服,尚未心服,如果袁尚藉乌桓的资源而来,招募死忠臣属,万一起兵而四州人民响应,恐怕青州及冀州将脱幅而走。刘表与刘备有天生的矛盾:刘表若是重用刘备,恐怕无法领导或控制刘备,刘备可能反客为主;刘表若是轻用刘备,又不能善用刘备的才能,不足为惧。因此郭嘉建议曹操,就算倾巢而出,也不用担心刘表,曹操听从。

(三)千里奇袭

郭嘉随军至易县,建言「兵贵神速」的重要:军队连同辎重一齐行军,速度缓慢而无法掌握主动,而且容易被发觉行踪,一但被敌发觉,就会加强防御。不如留下辎重,轻装疾行而出奇不意。

因为丘牛大车粮秣兼行,浩浩荡荡的补给的队伍,行动必定缓慢,千里袭击却采徐行,敌人必先得知,等到曹军人马到齐时,鸟桓的边塞防御工事等也完成的差不多,而难攻不下,然后曹操纵使再来「六出乌桓」(参考六出祁山),可能先因防御坚强而屡攻难拔,再因粮尽无援而不得不退兵。

曹操后来在白狼山遭遇鸟桓:当时乌桓军兵多,曹操军兵少;乌桓军被甲者多,曹操军被甲者少。不论从兵力或从装甲,曹操皆居下风,所以曹操左右皆恐惧。若不是先前曹操采用奇袭,出乎敌人意料之外,否则后果就不堪设想。兵法虽云「百里争利而失三将军」、「五十里争利而蹶上将军」,虽然「劲者先而疲者后」是原则,但郭嘉因势而权变,作出「其疾如风、动如雷霆」的谋略,而免于「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的窘迫。

结果曹操大胜,击溃斩敌,不但歼灭鸟桓主力,还逼迫袁氏兄弟流亡到辽东,无法再影响中原。

结语: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郭嘉谋略神机妙算,正是因不墨守成规而能变通胜算。

接下来说说贾诩,字文和,他是曹操的五大谋士中最后一个投靠曹操的,之前还帮助他的前主公张绣两次大败曹操……他身怀奇谋,胆识过人,阅历繁复,志节深沉。他的品质里也许有着种种别人难以企及之处,但就客观效果而论,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他难辞其咎。当年陈寿撰《三国志》时,曾将贾诩与曹操手下最具威望的二荀(荀彧、荀攸)并列立传,引起了注家裴松之的不满。此事见仁见智,我觉得若撇开道德威望,先注重影响世事的深度,则贾诩与二荀并列,并无不当。

在贾诩投靠曹操之前,他先后为之献策的,多属造孽江湖的恶棍型军阀。虽然贾诩常以汉室忠臣自诩,也确曾有功于皇上,但他显然更热衷于放纵自己天赋的谋士才华,而较少计较千秋功名。在各路军阀此起彼伏的混战中,在汉献帝由长安到洛阳的奔命过程中,在新旧都城的喋血杀伐中,我们都能看到贾诩的智慧,像一只不祥的猫头鹰,在累累尸骨上盘旋。

当年董卓伏诛,司徒王允专权。王司徒虽然才能有限,且有不知体恤,滥开杀戒之弊,但风雨飘摇的汉朝江山毕竟获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董卓手下原有两个莽野的部将李傕和郭汜,王允若本着首恶既除,协从不问的态度,网开一面,则这两个手上握有兵权的家伙极有可能归化朝廷,如此,乱局初定,因董卓而起的关东诸雄因一时丧失了矛头所向,不知旌麾何指,也可能权且罢兵。中国历史在步入这一章时,虽然会略嫌平淡,但于国于民,实属大幸。刚愎无比的王司徒,本着决不姑息的态度,对李傕、郭汜下达了追杀令。这有点逼人造反的意味了。然而奇怪的是,李傕、郭汜本来也想认命了,他们决定解散部队,自己再分头向大西北逃亡。

倘如此,则王允虽然极为不明智,却毕竟没有种下恶果,东汉政权暂时还能迁延些时日。

贾诩单人匹马,挡在道上,"二位,急个啥呀?"李傕、郭汜对贾诩素来敬重,便洗耳恭听。"王允正要捉拿你们,你们若解散部队,路上随便一个小亭长都有能耐把你们绑起来,送给王司徒邀功。横竖是个死,何不先聚集军队,干脆反上长安,为董卓报仇。如侥幸事成,则挟天子以令天下,何其威风;万一事不成,那时再逃向西北故土,也未见得晚呀。"这一番充满流氓智慧的开导,李傕、郭汜听得不住地点头。

当年陈胜、吴广被迫"揭竿而起",所持的理由,正与贾诩此时的教唆相同。区别是,无论陈胜、吴广还是李傕、郭汜,他们都属当事者,而贾诩则完全是局外人,换言之,这一番建议,虽然可以救李傕、郭汜性命于一时,对贾诩则没有丝毫好处。不然,当李、郭二人成功后欲封贾诩为"尚书仆射",他也就不会坚决推辞了。"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贾诩话说得颇有自知之明。

于是,李傕、郭汜的命暂时虽被救下,汉朝的命却更加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顺着贾诩那番开导走下去,诸如"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之类强盗逻辑,已无可避免。

帝国都城长安的城头,刹那间便阴暗了下来。随着李傕、郭汜的反戈一击,东汉再也没有喘过气来。

李傕、郭汜所带的凉州兵,凶悍无比,暴虐非常,端的乃"虎狼之师"。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六月,李傕、郭汜打破长安城池,王允被戮,吕布出逃,尸遍长安。堂堂汉家朝廷,就此落入两个无赖军棍之手。据说,董卓初死之时,三辅地区百姓尚有数十万户,经过李傕、郭汜的放兵劫掠,仅仅两年间,民已"相食略尽",好一片凄惨。两人沆瀣一气,作恶多端,这时突然又因一个妇人的嫉妒,陡然翻脸,彼此厮杀起来。世事遂进一步动荡,百姓遂进一步遭殃。贾诩虽曾对两人有所规劝,但正所谓"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面对这一最初由自己造成的局面,当它变得不可收拾的时候,贾诩事实上已一筹莫展。他看李傕、郭汜越来越像两个不成器的野孩子,只知在院子里打架。然而,这是你家的院子么?这可是整整一个王朝啊!

贾诩,字文和,他的行为可是与"文和"没什么关系。一计可以危邦,片言可以乱国,正贾诩之谓也。

他厕身在杀人如麻的强盗身后,貌似蔼然文士,一面犯下滔天奇罪,一面又能成功地躲避千夫所指,这份能耐,孰能及之?你看他以一介游士的身份,时而避难乡间,时而闪身在某个诸侯的厅堂,匹似流窜作案。说计道谋,甚至敢让曹操甘拜下风;逮至晚年,竟又在曹丕的朝廷里充任太尉,权势蒸蒸日上,一派德高望重的模样。这是一个怎样的奇人?

他出生在武威,俗称"金武威,银张掖",也算是大西北一个重镇。年轻时虽也曾被人评为"有良、平之奇",但因僻处偏远,知道他的人并不多。在那个天高地远、充满犷悍之气的地方,少年贾诩濡染其中,斯文气中难免也会夹杂若干匪气。与豪爽武夫打交道,与土匪豪强相周旋,这份本领贾诩生而具备。靠一袭长衫,一把折扇就能行走江湖,在四百年后的中国也许可行,当时免不了就会步步涉险。贾诩有一次就在道上遇到强盗,同行数十人同时被擒,一张百人坑已经挖就。要活埋吗?看来是的,这些强盗,把人活埋也许比打牌还要轻松。贾诩面不改色,镇定从容地对强盗说:"先别急着埋我,我是段太尉的外甥,太尉肯定会出重金来赎我,保你们赚一笔。"——诸位,这里的奥妙在于,若强盗当真等着段大人拿钱来换人,西洋镜准会被戳穿,因为太尉段颎并没有这样一个外甥。贾诩拿准了他们没这份胆量,当时,段颎可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最强蛮的家伙都不敢贸然招惹。结果,贾诩一面看着这拨强盗将其余众人悉数活埋,一面自己却与强盗首领推杯换盏,"我会在舅舅面前替你美言几句的,"说完这话,贾诩抹了抹嘴边的美味,在强盗们点头哈腰的欢送之中,骑马扬长而去。

骗人骗到这个份上,我只能遥遥地想着:贾诩是深不可测的。让满脑子想着活埋人取乐的强盗俯首帖耳,单靠智慧肯定于事无补,靠胆量也过于笼统。我的解释是:贾诩身上同样洋溢着一股匪霸之气,正是它让强盗相形见绌,气为之夺。话说回来,注定要呼风唤雨,荼毒江湖的贾文和先生,怎么也不会在寻常沟壑里翻船。他的目标是长安,他相信在那里会有自己的机会。什么机会?如果你这么问,贾诩只会诡秘地抿嘴一笑,两眼直勾勾地看着远方。那里,秦始皇建造的巍峨长城上,正幽幽地转出烽火。

似花还似非花,摧国不忘护国,正可见贾诩本色。在挑动李傕、郭汜反上长安、又间接导致李、郭二人在长安城外自相残杀,京畿震荡之后,他又在皇帝面前扮演起护花使者的角色来,弄得皇帝对他又恨又爱,又嫌又忌。为了拉拢他人联合对付郭汜,无法无天的李傕曾对凶悍的凉州兵大言不惭地许诺:"一旦攻破郭汜,皇帝宫中的美女,可任意使用。"结果,这些莽汉便天天在长安城外高叫:"李将军答应的宫人美女在哪,快快送出来!"皇家威望,扫地无光。汉献帝可怜巴巴地看着贾诩,希望他能拿个主意,至少别让这些家伙再这么在城外乱叫了。好个贾诩,当即秘密地将强盗首领全部召来赴宴。不就是一些空洞许诺吗?区区李傕能许你宫廷美女,我受皇帝重托的贾诩,就不能许你更具诱惑力的高官厚禄?几桶美酒喝完,凉州兵当晚便奇迹般地撤离长安。李傕由此受到重创。

贾诩偷偷离开长安的时候,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他处处以汉室忠臣自居,此前有人劝他离开,他还曾掷地有声地说道:"我深受国恩,义不可背。"后来当皇帝被迫逃离长安时,贾诩也颇有护驾之功。关于贾诩,在洛阳颓败的"杨安殿"里,皇帝也许会想到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尽管有些不伦不类。萧何之败,无关乎皇朝兴替,贾诩之谋,实已致汉朝江山于万劫不复之境。

和吕布一样,当西北的战火逐渐向中原燎原的时候,贾诩的身影也随之在中原出没,贾诩的计谋也随之在中原吹奏出杀伐之气。贾诩的谋士品格,只在一点上得到确认,即他从来无意于成为拥兵自重、称霸一方的军阀,他的身份在幕后,他不断地从某个将军深厚的帷幕后闪身而出,表面上是献计,实际上却往往收到替将军作主的效果。

诚如伏波将军马援所言,"方今之世,不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作为中国历史的"后战国时代",三国士大夫的择主标准,与天下辐裂的先秦知识分子本无不同,故荀彧、郭嘉、董昭等谋士纷纷弃袁投曹,关羽义不背主,诸葛兄弟在东吴、蜀汉各事其主,俱忠诚不二。若此乃通例,贾诩便提供了一个例外:他先后投靠的段煨、刘表和张绣,竟然都是自己内心颇为鄙视的。段煨对贾诩表面敬重,内心忌惮,因为贾诩"素知名",在兵士中威望极高,段煨怕贾诩喧宾夺主。贾诩离开段煨的时机和理由亦很微妙,"我若呆在段将军身边,说不定会遭到陷害;而我一旦离开,由于段将军既希望我外结强敌,又怕我反戈一击,所以反而会厚待我的妻子家人。"结果丝毫不差。至于刘表,贾诩的评价也是既准确又刻薄:"若天下安宁太平,刘表可位列三公,然而方今乱世,他如此不见事变,多疑无决,便注定是碌碌无为之辈。"贾诩与张绣的关系最好,早在长安时,张绣就有意将贾诩拉拢至帐下,一俟贾诩秘密来投,立刻便对他言听计从。奇怪的是贾诩之所以投奔张绣,不仅因为张绣的张臂欢迎,更在于这样一个判断:"张绣,一个没脑袋的主儿。"以贾诩的才华,在分明看出张绣没有远大前途的前提下,仍毅然委身于张绣帐下,明珠投暗,龙游沟壑,这里面便颇可揣测贾诩的真实用意。他喜欢谋略,他需要一个可以使自己的才华尽情驰骋的疆场。如果谋略是一种美,联系到他当年不可思议地替李傕、郭汜出的馊主意,则贾诩正好被我们理解成这样一个唯美主义者:只要自己的计谋有用武之地,他并不在乎江山变色。看出这一点,贾诩投靠张绣而不是曹操、袁绍,便是最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曹操手下谋士如云,其本人又计谋百出,贾诩在那里注定难呈鹤立鸡群之势;袁绍貌似强大,但这人志大才疏,又有着一个奇怪而又致命的弱点:只要对自己有利的计谋,他一概不采纳;刘表可不去说他了,而好做皇帝梦的袁术,刚愎自用,缺少虚怀下士的品德,贾诩注定没法活得从容。贾诩与吕布有仇,当时尚力单势薄的刘备当然更入不了贾诩法眼,何况刘备还一直和吕布勾勾搭搭,关系剪不断,理还乱。

所有人提到曹操平生所吃之败仗,都不会不提"宛城战张绣之时",那也是曹操输得最为凄惨的一仗,长子曹昂及贴心猛将典韦相继阵亡,自己所乘的大宛良马"绝影",亦中箭而死,可说狼狈至极。毫无疑问,这一仗曹操其实是输给贾诩的。贾诩后来又赢了曹操一回合,那一仗虽无多少战略意义,却极端神奇,可以让曹操作为教科书,好好琢磨研习一番——曹军撤退了,张绣立功心切,急不可待地要领军追赶。贾诩在一边连连阻止,张绣不听。张绣的枕芯脑袋难免会想:与曹操交战,而竟能逼得他退军,此乃千载难逢之机,此时不乘胜追击,痛下杀手,更待何时。然而,不听谋士言,吃亏在眼前,没多久,张绣的追兵就被曹操殿后部队杀得大败亏输,狼狈逃回。"文和,我后悔没听你的话,"张绣诚恳地向贾诩道歉。"先不忙后悔,请将军重新整顿军马,再追一次曹操。""什么?"张绣大惊失色,"我得胜之军追曹操败退之兵都没有胜算,你竟然让我再将失败之军追曹操得胜之旅?"贾诩有点不耐烦了,"将军莫迟疑,只管去追,如不胜,把贾某的头拿去。"张绣此时的心情肯定古怪至极,不过他还是去追了,即使心里一百个不相信。

第二次追击,张绣大有斩获,把曹操杀得溃不成军。

不仅曹操对自己的失败极为纳闷,张绣回营后见到贾诩,恐怕也得把他好好地重新打量一番,以确定他是人是鬼。就像华生医生总要让福尔摩斯解释一下破案原因一样,张绣此时最想做的,就是让贾诩说个明白。"这还不简单,"贾诩摆了摆手,"曹公与将军作战,并没有占丝毫下风,突然撤退,肯定是后方有事。将军不察,误将曹公的主动退军视为不敌,盲目进击,必无胜算。曹公用兵何等精明,必有精兵良将为之殿后,以防追军。待将军败走,曹公因急着赶路,不再设防,便会调整步伍,将后军挪为前军。此时将军纵用败兵追击,亦必能奏效。"三国之所以多智,端赖贾诩者流出没其中。

当曹操和袁绍两大军事集团纷纷剿除诸侯之后,世界虽然没有变得安宁,局势却已明朗不少。在曹、袁两只巨螯的钳制下,暴露在外的张绣,势必沦为瓮中之鳖。投靠袁绍还是曹操,就成了张绣迫在眉睫之事。投靠袁绍的理由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一则袁强曹弱,一则张绣于曹操有杀子之仇。于是,当袁绍主动派使者前来招降时,张绣恨不得立刻跪下身来,唯袁绍之命是从。谁知贾诩从幕后倏然闪身,以疾言厉色之态,对袁绍使者痛加训斥:"替我谢谢袁本初的好意,再转达这样一句话:一个连自家兄弟袁术都不能相容的人,不可能成就大事。张将军敬谢不敏!"张绣大惊:"文和,你这不是把我往火坑里推吗?""不然",贾诩平静地说:"投降曹操吧。将军虽与曹操有过节,但依我看来,曹操有雄杰之气,肚量宽宏,肯定不会为难将军。再说,袁强曹弱,将军这点兵马袁本初未必看得上眼,对曹公却不失为雪中送炭。请将军再听我一回。"果然,曹操竟好像完全忘记了当年与张绣结下的深仇,亲自率众出城迎接,给予张绣极高的礼遇。私底下,曹操也紧握着贾诩的手,一脸诚恳地谢道:"使曹某信义著于天下,正是阁下呀!"——贾诩之所以甘冒奇险,正因为他看透了曹操的心。

至此,东汉元恶之一的贾诩,人生航道进入了另一片相对平静的海域。虽然作为曹操谋士之一,他仍不时献计供策,尤其在曹操征伐马超、韩遂的过程中,贾诩功不可没。但总体上看,他淡出江湖的意味正日益明显。对曹氏父子,贾诩本来还有可能立下奇功:曹操、曹丕先后两次讨伐东吴,都以失败告终,赤壁之战更使曹操元气大伤。我们发现贾诩都曾预睹先机,加以谏阻。

贾诩知道自己的过去并不光彩,所以一直韬光养晦,轻易不发一言。晚年的贾诩尤其乖觉无比,他闭门不出,谢绝交游;为了杜绝他人猜疑,他处理儿女婚嫁之事,也力避攀附名门。虽然如此,在曹操立太子的过程中,在曹丕与曹植兄弟争权的过程中,站在曹丕一边的贾诩,仍以自己四两拨千斤的谋略,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为五官中郎将的曹丕向贾诩请教太子争宠术时,贾诩的回答竟是那样地冠冕堂皇,霁月光风:"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养,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奇怪的是,就这么一番貌似不切实际的大话,竟使得曹丕从此幡然改悟,自我砥砺,终于赢得了曹操的好感。此前曹操也曾特意屏退众人,向贾诩请教立太子一事。贾诩面露难色,故意不答。"先生为什么知而不言?"曹操再问,"不,我只是突然想起了两个人。""谁?""袁绍和刘表,"贾诩答道。曹操哈哈大笑,轻拍着贾诩的肩膀:"先生不仅谋略过人,也特别善于处理他人父子关系。"贾诩貌似漫不经心的回答,对曹魏政权的最终确立,也许竟起到了决定性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袁绍、刘表正因为没有妥善处理好继承权问题,死后遂使得兄弟阋墙。贾诩示曹操以前车之鉴,终于使曹操决下心来,立曹丕为太子。

在魏文帝曹丕当政之时,功劳盖世的贾诩被委以太尉重任。然而贾诩老矣,他只仿佛一个大隐隐于朝的隐士,依旧过着恬淡的生活。世事阴阳,果报难料,这个邪恶的播种者,谋略的热衷者,最终是以一副德高望重的神情,安然去世,享年七十七岁。依照当时"人过五十不称夭"、"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标准,贾诩真可谓寿比南山。

我上高中的时候,比较老实,从不招惹别人。班级有个男生总是欺负我,踢我椅子,总用英语骂人,有机会就刁难我,特别讨厌,我觉得自己都不想上学了,因为不想看见他,每次远远的看到他,我就怕的不行,好在我比他学习好,后来高中毕业,大家不再往来,但在多年后,我得知他因为一个交通事故视力很弱,基本看不到什么,只能学了盲人按摩,养家糊口!在我得知的那一刻,我的心里是有一种大仇得报的感觉,这么多年的委屈都终于可以释怀,也许有人会说我太阴暗,报复心强,那我就想问问大家,你们难道受了委屈都能忍得了,都能当做什么事都没发生吗?

后赤壁之战时代 赤壁 新篇章 今日开启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