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爱情 > 文章页面

哪里可以找到算命先生 当涂民俗

漂亮女子寻找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说克夫之命,一生喝三口井水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哪里可以找到算命先生的一些知识点,和当涂民俗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当涂民俗当涂这个地方怎么样

一、生产习俗

算命先生找到一块风水宝地,捡到一块宝贝,领兵起义当了皇帝

发土旧时,正月初四或初八,农家带香纸爆竹到自家田里,面朝大利方向(旧历书上标有某方大利)站定,烧香纸爆竹之后,拿着铁锹,喊一声“哎!色色累。”挖一棵稻桩子带回家,供在堂屋的香炉里。这时,农家主妇向发土人奉上一碗欢团茶,以示祝贺。此俗今已不存在。

浸种清明前后浸种。浸种的缸或盆子里要插上柳树条和1把镰刀,意思是让秧苗象柳树一样茁壮成长,让镰刀来驱除邪祟。至今尚有此俗,但仅存“报青”之意。

开张旧时,商店开业,都要树立金字招牌,择吉开张。招牌上披红插花(挂上1条长幅红布,插上1对精制的金花)。店家焚香放鞭炮。附近的店家和亲友前来祝贺,店主备办酒席请客。现在,商店开业还要在门前摆放花篮。

敬财神旧时,店家有“请财神”之俗。店里设1个木制神龛,里面安放一尊黑虎玄坛神像,即财神菩萨。每月初一、十五都向财神焚香礼拜。尤其是正月初一零点的请财神仪式十分隆重。店主备三牲供品、金银实物(称为现宝),点上财神烛,焚上贡香,燃放很长的鞭炮,恭请财神爷降临。还办1桌丰盛的财神酒,让大小店员一起聚餐。此俗今已不存。

货郎担旧时,有货郎肩挑货担走乡串户,摇鼓叫卖。货郎摇鼓还有名堂,进村摇的鼓点是“出动,出动,出出动。”唤人们出来购货。人出来多了,货郎就高兴地摇“嘿得隆咚!嘿得隆咚!”建国后,交通渐渐便利,商品流通较快,货郎担已逐渐消失。

打造渔船旧时打造渔船,桑树不能用在船头上,槐树不能用在底板上,这叫“头不顶桑,脚不踩槐”。渔船建造成功,要在船头横板里口正中的部位,挖1个浅洞,放l块大龙洋(银元),象征船入长江,如龙得水;如果没有龙洋,就放一枚顺治钱(铜钱),意思是船入江河,顺风顺水。这种做法叫“避龙口”。此俗今已不存。

二、人生习俗

满月孩子出生1个月,产妇娘家为孩子送摇篮、窝被、衣服、鞋袜、帽子等。家长请剃头匠为孩子剃满月头。男孩大脑后留一小撮头发,称“看家毛”,有的地方叫“鸭骚子”。女孩则全剃光,连眉毛都剃掉,说这样毛发长得乌一些。

抓周孩子满1周岁时,外婆家要为孩子买一些玩具、书笔、糖果等东西,放在孩子面前,让其随便抓取。孩子抓到什么东西就预示着长大了会干此类工作。

看(送)日子男方请算命先生根据男女生辰八字推算完婚时日,叫“看日子”;将看好得日子用红帖写好,请媒人送给女方,叫“送日子”。送日子这天,男女双方都要散发请柬,宴请亲戚,并给双方媒人共行六礼(钱物),即小礼、大礼、梳妆礼、会亲礼、开门礼、祠堂礼。

送嫁妆女方请若干名男青年,在媒人带领下把嫁妆送到男方家里去。嫁妆多少、贵贱由家境而定,但每样都是双的。每件嫁妆上都贴一个红双喜子,放上松柏枝。马桶里放5枚红鸡蛋、1把筷子,再加花生、枣子等,意思是早生贵子、五子登科。

闹房拜堂的当天晚上,人们闹房作乐。有的要新郎新娘抬着茶盘子倒茶,有的要新娘点香烟等等。还有隔墙偷听新人私语的闹法。

三、生活习俗

衣服建国前,人们大都穿便衣,布料一般是棉织品,很少有丝织品。冬季,男子内穿白布衬裤褂,外套棉袄裤,再外面是长棉袍子加竹布大褂。老年人在棉袍里加一件棉背心。上衣一般都是对襟布扣,棉袍大褂是大衣襟。有的人穿棉套裤,这是两只棉裤管,裤管上端钉带子,系在裤带上。棉裤和棉套裤有大小管之分。大管裤下端是个圆筒;小管裤下端开有5寸长的口子,可以折叠起来,系上带子保暖。春秋季穿短夹袄(两层布做成),比较富裕的人家穿夹袍子,还外罩大褂子。夏季穿短裤褂,乡下有的人却不穿裤子,只围1条围腰布,上身打赤膊。妇女都是大衣襟上衣,裤子样式同男人的差不多。城关妇女有穿旗袍、裙子的。偏僻乡村的已婚妇女有晚上打赤膊乘凉的习惯。婴幼孩童穿和尚领衣服,只系带子,没有钮扣。50年代之后人们大多穿中山服、列宁装等制服和二五大衣。妇女也不穿大襟褂子了。80年代后,人们衣着不断时装化,衣料有各种各样棉、麻、毛、丝、化纤织品。

帽子 20年代前后,男人戴瓜皮帽、共和帽、猴头帽、鸭舌帽等。瓜皮帽状如半截西瓜皮,一般用黑色缎料制成,帽上安一红色或黑色顶子。猴头帽又名马虎帽或强盗帽,由黑纱织成,卷起来戴在头上;若放下来可罩到脖颈,双眼处开有洞缺,不影响视物。妇女大多包布头巾,中老年妇女戴“瓜勒片”,即由两片如荷花瓣状的夹布片结成的无顶帽子。小孩戴狮头帽、狗头帽、道士冠帽,帽子前沿都订有4块银质薄片压制成的字,如“开通关煞”、“福如东海”、“长命百岁”等,中间还订个大肚罗汉像,或订个“福”字。狮头帽后面还有个披风,披风下沿订几个响铃,小孩头一动,银铃就叮叮作响。农村人多戴斗笠,又叫箬帽。雨天用苇叶作衬的尖顶小箬帽和圆顶大箬帽。还有睛雨两用的细箬帽,这是新婚妇女的娘家请篾匠特意加工的,由油纸和花布作衬的尖顶帽。自80年代起,冬季人们很少戴帽子,只有年龄大的人戴毛线帽和皮、棉帽。夏天的各种遮阳帽,除草帽外,主要起装饰作用。

鞋袜建国前大多穿布鞋,很少有穿胶鞋、皮鞋的。单鞋有圆口、方口、剪子口、鸭舌口多种;棉鞋以两片瓦式样的为多。妇女穿绣花鞋,一般用黑色面料,新婚妇女穿红缎绣花鞋。农民夏天穿草鞋或打赤脚。雨雪天穿钉鞋,为一种布帮布底、用桐油浸透外层并在鞋底加铁钉防滑的雨鞋。市民一般穿长筒棉纱袜,农村有不少人穿布缝制的长筒袜。建国后,人们逐渐穿上了胶鞋、塑料鞋、皮鞋及尼龙袜。80年代以来,人们大多注重穿各种款式的皮鞋和优质化纤织袜,力求舒适、时髦。

发型、首饰建国前,男子多为分头、平头和光头。城镇青年女子剪齐耳短发,也有少数烫发的,老年妇女仍留“巴巴鬏”。乡村女子出嫁前留1根长辫子拖在背后,出嫁后就将辫子绕成“巴巴鬏”,鬏外套黑丝网子,插上4根银卡子,右上方插一根绿色包包针,再上1根银簪子。首饰是妇女、孩子用的。妇女一般都戴耳环,有赤金、包金、煮金的,也有银或铜的。手上套银或玉镯,也有戴戒指的。小孩戴银项圈、银锁,锁上有“长命富贵”等字样。80年代后,男式发型多样,男青年留长发至后颈,还有蓄须的。女子有披肩长发、烫发,花样繁多。首饰多为赤金,也有白金、珠宝等名贵饰物。

主食粮食以大米为主,也吃一点面粉。部分农村吃一些玉米、山芋等杂粮。一日三餐,中晚餐吃大米饭,早餐吃大米粥或馒头、面条。农村农忙时再下午两点增加一餐,叫作吃“点心”,也有叫吃“茶”或吃“下昼”的。遇到特殊重活,如大旱盘潮(车水),那就再加一顿半夜餐,叫作吃“小下昼”。

糕点大致分为点心和糖食两类。点心有馒头、包子、饺子、油条、花卷等。风味小吃有蟹黄包子、菊花烧卖、糖油桂花包子、春卷、炒面等。城镇居民大多喜欢去茶馆吃早点,而不在家里吃早饭。糖食有交切、寸金、酥糖、玉带糕、豆糖等。糖食一般用于婚丧喜庆或过年过节时招待客人,也可作为馈赠的礼品。

菜肴荤菜以猪肉和鱼为主,也有多种家禽。每年冬季,几乎家家都要腌制咸肉、咸鱼、咸鸭等腊货。比较讲究的人家还做“羊糕”。将羊肉加炒米粉及佐料制成肉冻,切块即成。如果不加炒米粉制成的羊肉冻就叫做“清糕”,也别有风味。螃蟹是较有特色的河鲜,尤以釜山的金脚红毛蟹为上品。70年代以前,煮蟹、炖鳖、蒸河鳗也都是家常菜肴。传统地方菜有葱恍鸭子、蟹黄蹄筋、珍珠圆子、溜鱼头、松鼠鱼、香菇金鱼、金鱼鹅掌、蟹连鱼肚、芙蓉套蟹、雪菜獐鸡等。蔬菜中,大路菜有青菜、萝卜、芹菜、韭菜、苋菜、茄子、冬瓜等,野生的荠菜、萸蒿、茭白、莲藕也是受欢迎的素肴。近些年,西红柿、花菜及各种食用菌等上品蔬菜已经成为家常蔬菜。

饮料建国前,饮料主要有茶、酒两类,富裕人家喝雀舌、贡针、雨前、云雾等细茶及条茶,一般农家喝自制的野山茶,有“杨山尖子”、“细米子花”及“山里红”等名目。野山茶质粗味涩,喝时放在粗茶壶中用开水泡好,再放在火上煨一煨再喝。农家过去只喝自家制作的米酒,只有来客才喝烧酒。有一种米酒叫封缸酒,是等酒酿出浆后,兑些烧酒,再酿几天,才将酒液倒入坛中封牢坛口,过40天以后开坛,即成黄色芬芳的美酒。80年代之后,一般人家喝中低档条茶、曲酒,讲究点的还喝名茶、名酒;有不少人爱喝葡萄酒、啤酒及雪碧、可口可乐和各种果汁等饮料。

住房建国前不少农户住草房,有三间一厢的“黄鳝笼子”,有两进两厢的“假八间言,有一进两间的“车筒子”。瓦房中,最简单的是土墙瓦顶,一进两间的“干架子瓦屋”;较好的是两进两厢的“四合院”。城镇有钱人住楼房,楼房外墙用青石条子“做缝”,砖砌封火墙。内里杉木梁柱,大七架,木木落地。铺有楼板、地板。城镇商店的“门面房”,对外的一面不砌墙壁,完全站板,俗称“槽门”。槽门白天全部卸下,好做生意。店面的木柱都立在青石“砣子”上,减少了墙壁,便于装置柜台。到了80年代,农村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都住上了砖瓦房,楼房也一天天多起来。

家具陈设建国前,一般人家堂屋中间挂一幅山水或人物“中堂”画,中堂上方贴一块“天地君亲师”的红纸牌位,堂屋中间靠墙横放一张长条案几,上面摆着香炉烛台。靠案几放着一张方桌,几条四腿长板凳。卧室里放一张花板床或宁波床,一张两屉条桌,加上衣橱、木箱、木盆、尿桶之类。夏天,门口还有一张纳凉的春凳(木制或竹制的凉床子)。80年代后,家家都用上了成套家具。家用电器也在城乡普及。

四、岁时节令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大的传统节日。过年前后的一段时日都显现出春节的喜庆气氛。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为“送灶”。古有“君三民四”之说,普通老百姓都在二十四送灶。要准备12个糯米粑粑(灶粑粑,闰年要用13个)、一碗马料(12根稻草剪碎做成)及茶叶米、香烛等物。晚饭后,户主烧香焚纸放鞭炮,把灶老爷从灶前送到大门口,边走边撒马料和茶叶米,嘴里还不断祷告:“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

腊月二十七掸尘,家家户户,每个角落都要进行打扫抹擦,以千干净净迎接新年。

腊月三十(月小二十九)称为“除夕”。至此,春节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午饭后,家家门扇上贴新春联,门头上张贴红笺,家具上贴着“福”字。下午,人人理发洗澡,换上新衣。晚上,全家团聚吃“年饭”。年饭是全年之中最丰盛的酒宴。这餐米饭要烧得多,直吃到年初二,因为三天内不得淘米。年饭后,将锅灶碗筷洗干净,开始“接灶”。家主焚香纸,边走边撒马料,从大门口把灶王爷接回厨房,主妇还得前来叩拜。除夕夜,家家生上火盆,围火守岁,家主还准备一些红纸包,分给子女,作“压岁钱”。

正月初一过“春节”。零点刚过,家家鸣放鞭炮“开财门”。鞭炮燃放完毕,将大门合起来,称为“守财”。早上起来,吃过鸡蛋面条,到邻居家去拜年称为“道吉”。初几里,晚辈带上礼物,到长辈家里去拜年,依次为:舅父、师傅、岳父、姑父、姨父等。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俗称过小年。从十四晚上,家家都点上各种灯具。店家挂起了堂名灯笼,灯笼上还标有“四知堂”、“三槐堂”等字样。一般人家点上好多“香油盏子”。这种香油盏子形状如酒杯,底部中间有一个圆柱体,高度略低于盏子口,圆柱体中有小孔,安上灯草,倒上香油,再点燃灯草,即成为盏子灯。城镇比较讲究的人家还挂上走马灯、宫灯等工艺水平较高的灯具。孩子们提着兔子灯、蛤蟆灯、西瓜灯到处戏弄。十五晚上表演花灯,有采茶灯、龙灯、狮子灯等。城乡和大小集镇还有行旱船、挑花篮担子、踩高跷等化妆表演。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天,家家门头上插菖蒲和艾。有的人家还在“香火”上挂钟馗像,在堂屋的坐堂枋上贴端午符,以之避邪。早餐吃粽子、绿豆糕,中餐吃五红,即河虾、黄鳝、苋菜、咸鸭蛋及雄黄酒。妇女、小孩不喝酒,也要用雄黄酒在额头上、身上点抹几下,以避暑毒、蚊虫。划龙船是端午节民间娱乐的一大特色,有装点十分华丽的彩龙船和竞技比赛的草龙船。端午节前夕,亲友之间有大送小的习俗,外婆要给外孙送“端午线”、“端午龙”、夏令衣物及绿豆糕等。端午线就是五色丝线,以此系在孩子的手腕上、脚颈上。家长要给小孩背上布老虎,穿上老虎鞋。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节的晚餐很丰盛,还必须宰杀鸭子作主菜。晚上赏月,要将桌子露天放置,桌上摆着月饼、石榴、芋子、菱角、鲜藕及瓜子等食品,一家人围坐品尝、聊天。

二月二俗称二月二龙抬头,人们把这天看成大吉大利的日子。蓄辫子的小男孩满10岁得在这天剪辫子;新出嫁的姑娘也在这天被接回娘家小住几日;农民把牛牵到田里耕上几犁,以示春耕开始,兆示丰年。

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家家到菜园里集韭菜、大蒜叶子上的露水,再用露水磨墨,写成寸把宽、七八寸长的纸条:“三月三,香花娘子上高山,入地三尺三,自死而亡”。还用红笔将字圈起来,再把纸条贴在灶台上和水缸、碗橱边,说这样可驱除“蟑蝈老”(蟑螂)。三月三还有外出踏青春游的习惯。

六月六传说这天是皇帝晒龙袍的日子。因此家家也都在这天晒霉,即晒衣物、晒宗谱等。妇女也作兴在这天洗头。

十月朝旧时,农历十月初一和十月初十的祭祖活动称十月朝。当日,先上老坟山奠祭,后回祠堂吃素酒。十月初一是吃大宗,十月初十是吃小宗。吃大宗是合族来吃,规定年满10岁(有的地区是年满16岁)的男性才有资格吃宗酒;吃小宗是以房为单位,一般不分年龄,全部参加。吃大宗那天,祠堂里的宗书(文书)较忙,每户生孩子娶媳妇要上“喜丁簿”,死了人要上“亡名簿”,作将来上谱的依据。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用糯米加红枣、莲子、绿豆等8样东西煮成稀粥,称为腊八粥。各家条件不同,腊八粥的配料也不尽相同。相传是为纪念释迦牟尼得道之日而煮粥供佛的。

七夕染指甲。这天早上,姑娘们怀着爱美之心,找来明矾、采摘“金蜜子花”(口语,一种花名)花瓣,将明矾碾碎,与花瓣一起粘贴在手、脚的指甲上。一定时间下来,指甲色泽红润、光亮自然,据说还数月不褪色。“乞巧”花。七月初七的天气已进入秋高气爽的季节。午后时光,姑娘们用她那刚染红指甲的纤细小手推开窗户,凝望天空,不时在纸上描画着空中的彩云,尔后用彩纸、通草绘出或剪出图案,以用作绣花的“花样”。晚饭过后,姑娘们便取出绣花针和五彩丝线,绷好丝绢,穿针引线,按照白日里“乞巧”到的“花样”,开始了绣花创作。只有心诚手巧,才能绣出精美的图案,才算是“乞巧”的成功。也正是由于“乞巧”的习俗,农历七月出生的当涂姑娘,才有不少人被叫做“巧云”、“彩云”等与“乞巧”有关的乳名,以表达对姑娘心灵手巧的美好祝愿。“窥”鹊桥。这是一个带有神奇传说的荒诞旧俗。与绍兴等地“瓜棚架下看鹊桥”的习俗,既有相似又有不同。胆大的当涂青年可在夜晚隐身芝麻地中。待夜半时分,心诚之人冥冥之中会听到“咣——铛”一声震天响,接着,便见南天门大开,先是一对怪兽扑面而出,既而出现两位凶神张望逞威;此时,年轻人一定要屏住呼吸、凝神注目,不能因惊吓而稍有响动。不一会,“鹊桥”在空中出现:一头连着南天门,一头连着高山。织女在天兵天将的护送下,走出南天门、步上鹊桥,而牛郎则会在仙牛的帮助下,从高山之巅走上鹊桥。据说,谁要是看到了牛郎织女的鹊桥会,不仅婚姻不久将至,而且会百年好合、美满一生。

一、生产习俗

发土旧时,正月初四或初八,农家带香纸爆竹到自家田里,面朝大利方向(旧历书上标有某方大利)站定,烧香纸爆竹之后,拿着铁锹,喊一声“哎!色色累。”挖一棵稻桩子带回家,供在堂屋的香炉里。这时,农家主妇向发土人奉上一碗欢团茶,以示祝贺。此俗今已不存在。

浸种清明前后浸种。浸种的缸或盆子里要插上柳树条和1把镰刀,意思是让秧苗象柳树一样茁壮成长,让镰刀来驱除邪祟。至今尚有此俗,但仅存“报青”之意。

开张旧时,商店开业,都要树立金字招牌,择吉开张。招牌上披红插花(挂上1条长幅红布,插上1对精制的金花)。店家焚香放鞭炮。附近的店家和亲友前来祝贺,店主备办酒席请客。现在,商店开业还要在门前摆放花篮。

敬财神旧时,店家有“请财神”之俗。店里设1个木制神龛,里面安放一尊黑虎玄坛神像,即财神菩萨。每月初一、十五都向财神焚香礼拜。尤其是正月初一零点的请财神仪式十分隆重。店主备三牲供品、金银实物(称为现宝),点上财神烛,焚上贡香,燃放很长的鞭炮,恭请财神爷降临。还办1桌丰盛的财神酒,让大小店员一起聚餐。此俗今已不存。

货郎担旧时,有货郎肩挑货担走乡串户,摇鼓叫卖。货郎摇鼓还有名堂,进村摇的鼓点是“出动,出动,出出动。”唤人们出来购货。人出来多了,货郎就高兴地摇“嘿得隆咚!嘿得隆咚!”建国后,交通渐渐便利,商品流通较快,货郎担已逐渐消失。

打造渔船旧时打造渔船,桑树不能用在船头上,槐树不能用在底板上,这叫“头不顶桑,脚不踩槐”。渔船建造成功,要在船头横板里口正中的部位,挖1个浅洞,放l块大龙洋(银元),象征船入长江,如龙得水;如果没有龙洋,就放一枚顺治钱(铜钱),意思是船入江河,顺风顺水。这种做法叫“避龙口”。此俗今已不存。

二、人生习俗

满月孩子出生1个月,产妇娘家为孩子送摇篮、窝被、衣服、鞋袜、帽子等。家长请剃头匠为孩子剃满月头。男孩大脑后留一小撮头发,称“看家毛”,有的地方叫“鸭骚子”。女孩则全剃光,连眉毛都剃掉,说这样毛发长得乌一些。

抓周孩子满1周岁时,外婆家要为孩子买一些玩具、书笔、糖果等东西,放在孩子面前,让其随便抓取。孩子抓到什么东西就预示着长大了会干此类工作。

看(送)日子男方请算命先生根据男女生辰八字推算完婚时日,叫“看日子”;将看好得日子用红帖写好,请媒人送给女方,叫“送日子”。送日子这天,男女双方都要散发请柬,宴请亲戚,并给双方媒人共行六礼(钱物),即小礼、大礼、梳妆礼、会亲礼、开门礼、祠堂礼。

送嫁妆女方请若干名男青年,在媒人带领下把嫁妆送到男方家里去。嫁妆多少、贵贱由家境而定,但每样都是双的。每件嫁妆上都贴一个红双喜子,放上松柏枝。马桶里放5枚红鸡蛋、1把筷子,再加花生、枣子等,意思是早生贵子、五子登科。

闹房拜堂的当天晚上,人们闹房作乐。有的要新郎新娘抬着茶盘子倒茶,有的要新娘点香烟等等。还有隔墙偷听新人私语的闹法。

三、生活习俗

衣服建国前,人们大都穿便衣,布料一般是棉织品,很少有丝织品。冬季,男子内穿白布衬裤褂,外套棉袄裤,再外面是长棉袍子加竹布大褂。老年人在棉袍里加一件棉背心。上衣一般都是对襟布扣,棉袍大褂是大衣襟。有的人穿棉套裤,这是两只棉裤管,裤管上端钉带子,系在裤带上。棉裤和棉套裤有大小管之分。大管裤下端是个圆筒;小管裤下端开有5寸长的口子,可以折叠起来,系上带子保暖。春秋季穿短夹袄(两层布做成),比较富裕的人家穿夹袍子,还外罩大褂子。夏季穿短裤褂,乡下有的人却不穿裤子,只围1条围腰布,上身打赤膊。妇女都是大衣襟上衣,裤子样式同男人的差不多。城关妇女有穿旗袍、裙子的。偏僻乡村的已婚妇女有晚上打赤膊乘凉的习惯。婴幼孩童穿和尚领衣服,只系带子,没有钮扣。50年代之后人们大多穿中山服、列宁装等制服和二五大衣。妇女也不穿大襟褂子了。80年代后,人们衣着不断时装化,衣料有各种各样棉、麻、毛、丝、化纤织品。

帽子 20年代前后,男人戴瓜皮帽、共和帽、猴头帽、鸭舌帽等。瓜皮帽状如半截西瓜皮,一般用黑色缎料制成,帽上安一红色或黑色顶子。猴头帽又名马虎帽或强盗帽,由黑纱织成,卷起来戴在头上;若放下来可罩到脖颈,双眼处开有洞缺,不影响视物。妇女大多包布头巾,中老年妇女戴“瓜勒片”,即由两片如荷花瓣状的夹布片结成的无顶帽子。小孩戴狮头帽、狗头帽、道士冠帽,帽子前沿都订有4块银质薄片压制成的字,如“开通关煞”、“福如东海”、“长命百岁”等,中间还订个大肚罗汉像,或订个“福”字。狮头帽后面还有个披风,披风下沿订几个响铃,小孩头一动,银铃就叮叮作响。农村人多戴斗笠,又叫箬帽。雨天用苇叶作衬的尖顶小箬帽和圆顶大箬帽。还有睛雨两用的细箬帽,这是新婚妇女的娘家请篾匠特意加工的,由油纸和花布作衬的尖顶帽。自80年代起,冬季人们很少戴帽子,只有年龄大的人戴毛线帽和皮、棉帽。夏天的各种遮阳帽,除草帽外,主要起装饰作用。

鞋袜建国前大多穿布鞋,很少有穿胶鞋、皮鞋的。单鞋有圆口、方口、剪子口、鸭舌口多种;棉鞋以两片瓦式样的为多。妇女穿绣花鞋,一般用黑色面料,新婚妇女穿红缎绣花鞋。农民夏天穿草鞋或打赤脚。雨雪天穿钉鞋,为一种布帮布底、用桐油浸透外层并在鞋底加铁钉防滑的雨鞋。市民一般穿长筒棉纱袜,农村有不少人穿布缝制的长筒袜。建国后,人们逐渐穿上了胶鞋、塑料鞋、皮鞋及尼龙袜。80年代以来,人们大多注重穿各种款式的皮鞋和优质化纤织袜,力求舒适、时髦。

发型、首饰建国前,男子多为分头、平头和光头。城镇青年女子剪齐耳短发,也有少数烫发的,老年妇女仍留“巴巴鬏”。乡村女子出嫁前留1根长辫子拖在背后,出嫁后就将辫子绕成“巴巴鬏”,鬏外套黑丝网子,插上4根银卡子,右上方插一根绿色包包针,再上1根银簪子。首饰是妇女、孩子用的。妇女一般都戴耳环,有赤金、包金、煮金的,也有银或铜的。手上套银或玉镯,也有戴戒指的。小孩戴银项圈、银锁,锁上有“长命富贵”等字样。80年代后,男式发型多样,男青年留长发至后颈,还有蓄须的。女子有披肩长发、烫发,花样繁多。首饰多为赤金,也有白金、珠宝等名贵饰物。

主食粮食以大米为主,也吃一点面粉。部分农村吃一些玉米、山芋等杂粮。一日三餐,中晚餐吃大米饭,早餐吃大米粥或馒头、面条。农村农忙时再下午两点增加一餐,叫作吃“点心”,也有叫吃“茶”或吃“下昼”的。遇到特殊重活,如大旱盘潮(车水),那就再加一顿半夜餐,叫作吃“小下昼”。

糕点大致分为点心和糖食两类。点心有馒头、包子、饺子、油条、花卷等。风味小吃有蟹黄包子、菊花烧卖、糖油桂花包子、春卷、炒面等。城镇居民大多喜欢去茶馆吃早点,而不在家里吃早饭。糖食有交切、寸金、酥糖、玉带糕、豆糖等。糖食一般用于婚丧喜庆或过年过节时招待客人,也可作为馈赠的礼品。

菜肴荤菜以猪肉和鱼为主,也有多种家禽。每年冬季,几乎家家都要腌制咸肉、咸鱼、咸鸭等腊货。比较讲究的人家还做“羊糕”。将羊肉加炒米粉及佐料制成肉冻,切块即成。如果不加炒米粉制成的羊肉冻就叫做“清糕”,也别有风味。螃蟹是较有特色的河鲜,尤以釜山的金脚红毛蟹为上品。70年代以前,煮蟹、炖鳖、蒸河鳗也都是家常菜肴。传统地方菜有葱恍鸭子、蟹黄蹄筋、珍珠圆子、溜鱼头、松鼠鱼、香菇金鱼、金鱼鹅掌、蟹连鱼肚、芙蓉套蟹、雪菜獐鸡等。蔬菜中,大路菜有青菜、萝卜、芹菜、韭菜、苋菜、茄子、冬瓜等,野生的荠菜、萸蒿、茭白、莲藕也是受欢迎的素肴。近些年,西红柿、花菜及各种食用菌等上品蔬菜已经成为家常蔬菜。

饮料建国前,饮料主要有茶、酒两类,富裕人家喝雀舌、贡针、雨前、云雾等细茶及条茶,一般农家喝自制的野山茶,有“杨山尖子”、“细米子花”及“山里红”等名目。野山茶质粗味涩,喝时放在粗茶壶中用开水泡好,再放在火上煨一煨再喝。农家过去只喝自家制作的米酒,只有来客才喝烧酒。有一种米酒叫封缸酒,是等酒酿出浆后,兑些烧酒,再酿几天,才将酒液倒入坛中封牢坛口,过40天以后开坛,即成黄色芬芳的美酒。80年代之后,一般人家喝中低档条茶、曲酒,讲究点的还喝名茶、名酒;有不少人爱喝葡萄酒、啤酒及雪碧、可口可乐和各种果汁等饮料。

住房建国前不少农户住草房,有三间一厢的“黄鳝笼子”,有两进两厢的“假八间言,有一进两间的“车筒子”。瓦房中,最简单的是土墙瓦顶,一进两间的“干架子瓦屋”;较好的是两进两厢的“四合院”。城镇有钱人住楼房,楼房外墙用青石条子“做缝”,砖砌封火墙。内里杉木梁柱,大七架,木木落地。铺有楼板、地板。城镇商店的“门面房”,对外的一面不砌墙壁,完全站板,俗称“槽门”。槽门白天全部卸下,好做生意。店面的木柱都立在青石“砣子”上,减少了墙壁,便于装置柜台。到了80年代,农村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都住上了砖瓦房,楼房也一天天多起来。

家具陈设建国前,一般人家堂屋中间挂一幅山水或人物“中堂”画,中堂上方贴一块“天地君亲师”的红纸牌位,堂屋中间靠墙横放一张长条案几,上面摆着香炉烛台。靠案几放着一张方桌,几条四腿长板凳。卧室里放一张花板床或宁波床,一张两屉条桌,加上衣橱、木箱、木盆、尿桶之类。夏天,门口还有一张纳凉的春凳(木制或竹制的凉床子)。80年代后,家家都用上了成套家具。家用电器也在城乡普及。

四、岁时节令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大的传统节日。过年前后的一段时日都显现出春节的喜庆气氛。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为“送灶”。古有“君三民四”之说,普通老百姓都在二十四送灶。要准备12个糯米粑粑(灶粑粑,闰年要用13个)、一碗马料(12根稻草剪碎做成)及茶叶米、香烛等物。晚饭后,户主烧香焚纸放鞭炮,把灶老爷从灶前送到大门口,边走边撒马料和茶叶米,嘴里还不断祷告:“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

腊月二十七掸尘,家家户户,每个角落都要进行打扫抹擦,以千干净净迎接新年。

腊月三十(月小二十九)称为“除夕”。至此,春节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午饭后,家家门扇上贴新春联,门头上张贴红笺,家具上贴着“福”字。下午,人人理发洗澡,换上新衣。晚上,全家团聚吃“年饭”。年饭是全年之中最丰盛的酒宴。这餐米饭要烧得多,直吃到年初二,因为三天内不得淘米。年饭后,将锅灶碗筷洗干净,开始“接灶”。家主焚香纸,边走边撒马料,从大门口把灶王爷接回厨房,主妇还得前来叩拜。除夕夜,家家生上火盆,围火守岁,家主还准备一些红纸包,分给子女,作“压岁钱”。

正月初一过“春节”。零点刚过,家家鸣放鞭炮“开财门”。鞭炮燃放完毕,将大门合起来,称为“守财”。早上起来,吃过鸡蛋面条,到邻居家去拜年称为“道吉”。初几里,晚辈带上礼物,到长辈家里去拜年,依次为:舅父、师傅、岳父、姑父、姨父等。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俗称过小年。从十四晚上,家家都点上各种灯具。店家挂起了堂名灯笼,灯笼上还标有“四知堂”、“三槐堂”等字样。一般人家点上好多“香油盏子”。这种香油盏子形状如酒杯,底部中间有一个圆柱体,高度略低于盏子口,圆柱体中有小孔,安上灯草,倒上香油,再点燃灯草,即成为盏子灯。城镇比较讲究的人家还挂上走马灯、宫灯等工艺水平较高的灯具。孩子们提着兔子灯、蛤蟆灯、西瓜灯到处戏弄。十五晚上表演花灯,有采茶灯、龙灯、狮子灯等。城乡和大小集镇还有行旱船、挑花篮担子、踩高跷等化妆表演。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天,家家门头上插菖蒲和艾。有的人家还在“香火”上挂钟馗像,在堂屋的坐堂枋上贴端午符,以之避邪。早餐吃粽子、绿豆糕,中餐吃五红,即河虾、黄鳝、苋菜、咸鸭蛋及雄黄酒。妇女、小孩不喝酒,也要用雄黄酒在额头上、身上点抹几下,以避暑毒、蚊虫。划龙船是端午节民间娱乐的一大特色,有装点十分华丽的彩龙船和竞技比赛的草龙船。端午节前夕,亲友之间有大送小的习俗,外婆要给外孙送“端午线”、“端午龙”、夏令衣物及绿豆糕等。端午线就是五色丝线,以此系在孩子的手腕上、脚颈上。家长要给小孩背上布老虎,穿上老虎鞋。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节的晚餐很丰盛,还必须宰杀鸭子作主菜。晚上赏月,要将桌子露天放置,桌上摆着月饼、石榴、芋子、菱角、鲜藕及瓜子等食品,一家人围坐品尝、聊天。

二月二俗称二月二龙抬头,人们把这天看成大吉大利的日子。蓄辫子的小男孩满10岁得在这天剪辫子;新出嫁的姑娘也在这天被接回娘家小住几日;农民把牛牵到田里耕上几犁,以示春耕开始,兆示丰年。

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家家到菜园里集韭菜、大蒜叶子上的露水,再用露水磨墨,写成寸把宽、七八寸长的纸条:“三月三,香花娘子上高山,入地三尺三,自死而亡”。还用红笔将字圈起来,再把纸条贴在灶台上和水缸、碗橱边,说这样可驱除“蟑蝈老”(蟑螂)。三月三还有外出踏青春游的习惯。

六月六传说这天是皇帝晒龙袍的日子。因此家家也都在这天晒霉,即晒衣物、晒宗谱等。妇女也作兴在这天洗头。

十月朝旧时,农历十月初一和十月初十的祭祖活动称十月朝。当日,先上老坟山奠祭,后回祠堂吃素酒。十月初一是吃大宗,十月初十是吃小宗。吃大宗是合族来吃,规定年满10岁(有的地区是年满16岁)的男性才有资格吃宗酒;吃小宗是以房为单位,一般不分年龄,全部参加。吃大宗那天,祠堂里的宗书(文书)较忙,每户生孩子娶媳妇要上“喜丁簿”,死了人要上“亡名簿”,作将来上谱的依据。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用糯米加红枣、莲子、绿豆等8样东西煮成稀粥,称为腊八粥。各家条件不同,腊八粥的配料也不尽相同。相传是为纪念释迦牟尼得道之日而煮粥供佛的。

关于哪里可以找到算命先生,当涂民俗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残疾 与阈限生命 清代志怪小说中的盲聋叙事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