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民国一著名算命大师,算出自己活不过45岁,最后果真应验袁世凯简介:奸雄袁世凯如何玩弄清廷于股掌之间袁世凯打破家族魔咒,请来算命先生预测,为何大吃一惊占卜算命之术在我国的历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从皇帝到平民都会算命非常热衷,古代的星象师或命理师更是地位极高,被尊称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高人。
他们不仅可以预测一人之命,指导其破解改命,拥有好前程,甚至还可以预知一国命运,传说中的“武昭仪会当皇帝”就是命理大师算出来的。
即使到现在,公园街道上依然有算命大师,而且他们的客户还络绎不绝,网络上的星座大师,卡罗牌大师也是火爆至极。
但是常说医者不自医,算命的也不会给自己算命,可是民国著名算命大师林庚白却是一个奇怪的人,他竟然给自己算命。
可是算了很多次都是自己将会有一个凶兆,那就是活不过45岁。
尽管林庚白采取了很多破解之法,但是最终还是没有逃脱命运的安排,45岁被日军枪击身亡,应验了自己的推算。
1897年,林庚白出生于福建,他自幼聪慧好学,被称为“神童”。
7岁时在私塾读书,便可出口成诗,8岁时便前往北京求学,13岁便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京师大学堂。
但是林庚白热心政治,一心为国,1911年,年仅14岁的林庚白便与汪精卫、孙炳文等有识之士创立了京津同盟会,投身于革命事业当中。
林庚白也成为了民国年龄最小的革命者,宣统三年,林庚白跟随孙中山先生参与辛亥革命,后任职众议院议员和非常国会秘书,成为了政坛新秀。
为了救国于危难,林庚白秘密组织了“铁血铲除团”(即“黄花碧血社”),专门暗杀北洋官僚和变节的军阀党人。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林庚白追随孙中山先生继续参与护法运动,但是无奈革命形式混乱不堪,革命队伍也不全是纯粹的有识之士。
面对无法挽回的革命形势,孙中山先生愤而辞去了大元帅之职,看着政坛的混乱腐败,勾心斗角,林庚白心灰意冷,失望至极,转而也隐退了。
1933年,内心愤懑无法纾解的林庚白投身到了诗歌创作当中,他创办了《长风》诗刊,通过写诗抒发自己的情感,嬉笑怒骂时世,针砭时弊。
林庚白曾说自己的诗排第一,杜甫排第二,尽管狂妄至极,但是也确实有真才实学。
从此林庚白开始放浪不羁,是一个情场浪子,曾经追求过民国著名作家、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林徽因,最终以失败告终。
40岁时,林庚白遇到了20岁的林北丽,并对她一见倾心,林北丽是林徽因的堂妹,长相甜美,多才多艺,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
由于从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林北丽精通琴棋书画,特别擅长旧体诗,其实力与林庚白对上诗句不在话下。
遇到如此充满才情的女子,林庚白对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最终抱得美人归。爱情激发了林庚白的创作欲,在诗歌的创作上,林庚白更加怪诞,被称为“中国一代诗人。”
弃政从文之后的林庚白开始韬光养晦,研究起了命理学,经过多年的研究,聪慧的林庚白便研究出了周易的奥秘,出版了著名书籍《人鉴·命理存验》。
1915年袁世凯倒行逆顺复辟称帝,悲愤不已的林庚白通过命理学的推算预测了袁世凯即将暴毙。
林庚白的本意是借此诅咒表达反袁情绪,激发民众的革命气势,但是没想到最后的结果竟和林庚白预测的一样,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突然就病亡了。
这件事情让林庚白的名声大噪,上流社会很多的达官贵族富家太太们纷纷来请林庚白算命。
林庚白通过徐志摩的生辰八字,推算预测徐志摩会死于非命,果然徐志摩坠机身亡。
后来林庚白预测的章士钊入阁、孙传芳入浙、廖仲恺死于非命、汪精卫难逃六十岁的大劫等都一一得到了应验。
就这样,林庚白成为了民国著名算命大师,他的命理学风靡全国,对于来算命的每一个人,林庚白都会收取500个大洋,但是依然挡不住络绎不绝的人群。
常说算命之人不能给自己算命,但是沉迷于命理之学的林庚白竟然给自己算了一卦。
无奈这是一个凶卦,卦象显示林庚白四十五岁时会有一个大劫,会死于非命,给自己算完命之后,林庚白整日忧心忡忡,过得提心吊胆的日子,非常害怕自己短命。
1937年,南京陷落,为了躲避战乱,林庚白与妻子林北丽来到了重庆,在重庆,每次日军轰炸后,林庚白都要将自己的八字重新推算一遍,希望能找到破解之法。
直到有一天,林庚白遇到了看相名家陶半梅,林庚白迫切地请陶半梅为自己看相。
陶半梅看过林庚白的面相之后,同样得出了林庚白会死于非命,难逃50岁大劫的预测。
内心大惊的林庚白连忙问有没有破解的方法,陶半梅建议林庚白到没有战乱的乡下去躲一躲。
随后,林庚白结合陶半梅的面相之法,自己又推演了一遍自己的八字,林庚白得出了自己只要到没有战争的南方,就可能会逃过一劫的结论。
看着这个生机,多方思考之下,林庚白决定带妻子移居香港,于是,保命心切的林庚白立刻行动,1941年12月1日,林庚白便于妻子从重庆乘飞机飞往了香港。
无奈世事难料,林庚白刚刚达到香港一周,也就是12月8日,太平洋战争就爆发了,日军很快便占领了香港。
12月9日,林庚白出门采购生活物品,被巡逻的日军发现后射杀,当场身亡,一代才子就此陨落,年仅45岁,与他推算的时间完全一致。
虽然现在有学者考证,林庚白的死亡是因为日军为了震慑在香港的爱国人士而故意杀害造成的,但是与他自己的推算确实又惊奇的一致。
所以这其中奇妙又有谁可以说得清楚呢?
袁世凯简介:奸雄袁世凯如何玩弄清廷于股掌之间
袁世凯被赶出北京后,并没有回到老家河南项城,因为庚子年袁世凯在任山东巡抚的时候,因严厉剿杀义和团而遭到朝廷大臣的弹劾,结果袁世凯把他的长兄、时任营官的袁世敦拿出来顶罪,结果本已是候补知府的袁世敦,其大好仕途便被袁世凯毁于一旦。
袁世敦灰头土脸地回到项城老家后,不免含恨在心。数年后,袁世凯的生母刘氏去世,但袁世凯希望将生母葬入祖茔正穴的要求却被身为族长的袁世敦(原配所出)坚决拒绝,理由是庶母不得葬入正穴。袁世敦之所以不给当时已是朝廷红人的弟弟面子,表面上看起来是维护族规、嫡庶之别,但真正原因恐怕还是当年旧事,袁世敦明摆着就是要让这个坏他前途的弟弟难堪,以出自己胸中的一口恶气。由此,袁家兄弟彻底闹翻。袁世凯一怒之下,发誓再也不回项城老家。可如今北京容不下他,老家又不好意思回,袁世凯后来只好在河南彰德的洹水北岸买了一座宅院,在此安身隐居。
归隐期间的袁世凯,每天的生活都很有规律:清早出去散散步,随后与亲戚朋友下下棋;要不就是和一些来访的文人墨客诗酒吟唱,打发落寞的时光。当时的《东方杂志》上曾刊登了一副著名的“披蓑垂钓图”,袁世凯以此来表示自己归隐山林、不问世事的取意。不过,从那幅图上看,袁世凯虽然头戴斗笠,手执钓竿,看似闭目养神,似有决裂于仕途之象;但其凝望沉思,又隐隐作姜太公钓鱼之状。事实上,“退隐”后的袁世凯貌似与世无争,流连于山水之间,但实际上却时刻注视着北京的动向。在袁世凯居室的不远处,有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房间,这便是宅院中最现代、也是最为核心的一个地方:电报处。在离开京城时,袁世凯特意带回来了一个小电台,其用意不言而喻。通过电报处,袁世凯的亲朋故旧、北洋军的部属将领、还有他从前安插在政要部门的心腹爪牙,都能及时与他保持紧密联系,并向他报告外界一切巨细信息。通过这个渠道,袁世凯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身不在朝但一切尽在掌握。
据说,袁世凯也曾一度耐不住寂寞,请了当地一个有名的瞎子给他算命,瞎子告诉他说,到辛亥八月节,官星就动了。等到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后,机会真的来了。果不其然,武昌义旗一起,山西、湖南等省便纷纷响应,其他各省督抚的警报也如同雪花般直飞朝廷,要求增派军队,以防不测。摄政王载沣接到那些警报后,一下子就变得手足无措,只得慌忙召集内阁的一班大臣前来商议。皇族内阁的这些人,老的老,少的少,没事的时候吃吃喝喝,说说笑笑;要动真格了,这下倒好,一个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束手无策。看到这般景象,摄政王载沣气得是手脚冰冷,几乎要掉下泪来。
庆亲王奕劻资格最老,不得不出来打破这尴尬的沉默。老庆说,要保荐一个人,一定可以把革命党搞定。老庆不说则罢,一说便说到了载沣的痛脚上——你说他保的这人是谁?岂不正是那位被赶回老家的袁世凯?载沣在听了老庆的话后,沉默良久,嘿然不答。老庆在一边着急了,说:“要不用袁世凯的话,就怕大清要完了。”
听到“完了”二字,载沣不免一个激灵。在万般无奈之下,(民国历史)他也只得厚着脸皮派人去请袁世凯。三天后,奕劻的亲笔信便送到了洹上村,开出的价码是请袁世凯出任湖广总督。说句实话,小小的湖广总督对袁世凯也实在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吸引力。要知道,袁世凯早在十年前就已经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了,这小小的湖广总督又算得了什么?如果按袁世凯的要价,至少也应该是数年前他应得的内阁总理大臣的位置呢。
于是,袁世凯摆足了架子,说自己“旧患足疾,迄今尚未大愈”,并以最近“交秋骤寒,又发痰喘作烧旧症,益以头眩心悸,思虑恍惚”为由,拒绝了清廷的开价。袁世凯的借口可谓是冠冕堂皇:当年你载沣不就是以“足疾”为名将我赶出京城的吗?好,现在就给你来个“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先出了胸中这口恶气再说。袁世凯是可以不急,但清廷这边就不行了,摄政王载沣环顾左右,军咨大臣载涛,海军大臣载洵,自己的两个弟弟都是少年亲贵,哪有能力收拾当前的局面。至于受命前去平叛的陆军大臣荫昌,他虽然曾经留学德国,好歹算是懂得一点军事,但他却从来没有指挥过军队,更别说打过仗了。
据说,荫昌领旨率军前往湖北时,他身穿长袍马褂,脚上却蹬着军用长靴,简直就是个“三不像”。这时,旁边有人向他恭贺大任,荫昌眉头一皱,道:“嗐!庆贺个啥,我手下一个兵都没有,朝廷让我去湖北督师作战,您说我这倒是用拳打啊,还是用脚踢呀?”荫昌还算有先见之明,北洋军大都是袁世凯的旧部:统领冯国璋就不用说了,下辖第六镇的统制李纯、第二镇的第三协协统王占元、第四镇第八协协统陈光远,一个个都不肯用命,荫昌这光杆司令哪里指挥得动。在军情急如星火的情况下,载沣也只好派出袁世凯的老友、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亲自去洹上村,看看袁世凯葫芦里到底要什么价。袁世凯见是熟人,也没太多废话,当下提出了“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指挥水陆各军的兵权”等六点要求,不然绝不出山。清廷无奈之下,只能全盘接受六点要求,袁世凯才勉勉强强地从河南彰德出发,前往湖北督师。袁世凯出马,北洋军的表现果然大不一样,很快便攻下汉口。随后,袁世凯又返回北京,组建了一个完全听命于自己的新内阁,正当清廷盼望着袁世凯能尽快剿灭武汉的革命军时,袁世凯却突然不打了。在袁世凯看来,当时的局势已经不仅仅是武汉一地的问题,而是各省分崩离析的大势;即使能剿灭了武汉的革命军,但其他省份的革命党又如何对付?何况,袁世凯心里也清楚,清廷对他并不信任,一旦渡过难关,自己的命运又将如何呢?如今天赐良机,他也得为自己打算打算。
此时的袁世凯已经是百炼成钢,精敏老成,他绝不会轻易听从清廷使唤,也不会随意附和革命党的意愿。他要做的,是凭借手里的北洋军从中操控,一方面利用革命军来要挟清廷,另一方面又借清廷的势力来威胁革命军,连哄带吓,既打又拉,将革命军和清廷玩弄于股掌之间。据说,当时袁世凯曾给他的幕僚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说:“各位,你们知道拔树的办法吗?专用猛力去拔,是无法把树根***的;过分去扭,树一定会断折。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左右摇撼不已,才能把树根的泥土松动,不必用大力就可以一拔而起。清朝是棵大树,还是200多年的老树,要想拔这棵又大又老的树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闹革命的,都是些年轻人,有力气却不懂如何拔树,闹君主立宪的人懂得拔树却没有力气,我今天忽进忽退,就是在摇撼大树,等到泥土已经松动了,大树不久也就会***的。”
在汉口被攻下之后,袁世凯派出了亲信蔡廷干前往武昌与革命党人进行试探,但因为双方立场差异太大,谈判久久不见成效,袁世凯决定再采取军事行动,以挫败革命军的士气。随后,北洋军向汉阳发起猛攻,并很快攻下。正当前军指挥冯国璋打算乘胜将武昌一举拿下时,袁世凯却命令暂时停战,这就让冯国璋没法理解了。于是,冯国璋一边给袁世凯发电报,说“武昌唾手可得、机不可失”,一边又下令继续炮击武昌,并无放弃进攻的表示。
袁世凯得知后勃然大怒,随后连发七道电报,严令冯国璋立刻停止进攻。为了防止冯国璋坏了自己的好事,袁世凯随后将其调回北京,委派另一名亲信段祺瑞为前敌指挥。说来说去,冯国璋毕竟只是个军人,他不懂得政治上的这么多道道,更不懂得他的袁主帅其实是在清廷和革命党之间进行平衡和博弈。果不其然,袁世凯最终用高超的政治技巧,不费一兵一卒便将那些皇族亲贵包括摄政王载沣在内一并扫地出门,赶出朝廷,最后又诱迫隆裕太后在清帝退位诏书上签字,最终结束了清朝200多年的历史。
当时,袁世凯家族中的男性几乎都是不到六十岁便去世了,袁世凯认为这是上天的诅咒,为了知道自己还剩下多少寿命,袁世凯便请了算命先生来算命,结果算命先生也表示袁世凯的寿命最多延续到六十岁,令袁世凯十分震惊。
民国时期,当上大总统的袁世凯认为选举制度时间有限,自己也不可能永远掌权,于是便决定趁自己在位时修改宪法,好让自己的“皇帝梦”持续得久一点。当时的选举制度选出来的大总统是有时长限制的,但是袁世凯不愿意把到手的权力让出去,他希望在自己的余生中,都是民国的最高权力者,因此袁世凯便开始迫不及待地修改宪法。而袁世凯之所以十分着急,是因为他的家族有一个魔咒。
袁世凯的曾祖父死于四十岁,祖父死于五十七岁,父亲死于五十一岁,因此袁世凯认为家族有一个“六十岁魔咒”。而袁世凯当总统时已经五十二岁了,这让袁世凯十分害怕,他认为自己说不定哪天就突然离开人世了,所以要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皇帝梦”。袁世凯成功自立为皇帝后,还找了一个算命先生算自己的寿命,结果算完以后,算命先生感到十分恐惧,在袁世凯的强烈要求下,算命先生才吞吞吐吐地表示袁世凯也活不过六十岁,令袁世凯既震惊又害怕。
为了打破这个魔咒,袁世凯决定好好养身体,不仅常常锻炼身体,还喝了大量补药,希望以此延长自己的寿命。与此同时,袁世凯也因为多方反对,不得不取消了帝制。1916年六月六日,患有尿毒症的袁世凯还是没能打破家族的“六十岁魔咒”,在五十六岁的时候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