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爱情 > 文章页面

算卦相面有科学依据吗 手相准吗科学吗知乎

手相面相八字,如何预测你的一生 盲派八字地支六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算卦相面有科学依据吗,以及手相准吗科学吗知乎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星座频道科技紫微网全球最大算命网站,科技算命手相准吗科学吗知乎佛教和道教有什么区别,各信仰什么

星座频道科技紫微网全球最大算命网站

手相算命预测有福泽的夫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半佛仙人

1

作为一个在公众号,微博,知乎以及B站都有一点点关注者的人,由我的ID引发了一个问题。

我的ID是【半佛仙人】,听起来像不像是一个算命的?

没错,每次打开私信,都会出现很多让我帮助算命的,给孩子起名的,如何转运的这种需求,还有直接把生辰八字发过来的,还有说要我看骨相直接把照片发来的,我真的很难过。

但其实,我算过命。

不是给人算,是找人给我算。

别误会,我其实是不信这些封建mí信的玩意,只是在朋友圈看到过,就好奇的算了一挂。

199块钱,满足一个好奇心,也不算贵。

钱打过去,把自己的生日发给对面的算命大师,大师一顿操作,问我要算什么,我这种健康、英俊,浑身散发着该死魅力的人才当然是要算寿命跟财运。

当然,事后我发现这个价格和OFO的押金差不多,我觉得可能哪里不太对。

但反正钱也花了,不如听听他讲什么。

2

大师一顿操作后,告诉我,我能活到100岁,正财运在90岁。

我一听,慌了。

活到100岁听起来很好,但是按照现在科技的发展,可能当我100岁的时候,人均寿命可能已经150岁了,这大师是不是没有考虑到科学啊?

而且90岁的正财运是什么?我在人生的最后十年发财致富?

那这财发了有什么用?

住最贵的医院,请最美的护士,飙最快的轮椅?

大师说,正财运就是正经工作赚到的钱。

我一听,更慌了,90岁的我按理退休都几十年了,还能靠工作发财?

这是不是说我还要工作到90岁?

作为上班划水先锋,工作摸鱼小能手,带薪拉屎领头羊,时间管理专家,我的梦想就是发财之后天天吃喝玩乐。

这种结果显然让我慌到了姥姥家。

大师看我慌得要命,赶紧说,不是,正财运是正经工作赚的钱,但是你还会有其他收入啊,这个是不算正财的。

这让我又开始疑惑起来,就是我创业就不算工作,我做新媒体开账号这工作又不算正经,而且我这个人本来就不正经,就是说我怎么赚钱都不算正经工作赚钱??

然后我突然意识到,大师真的是把一切自己无法预测的意外因数都排除出去了,不愧是大师,他囊括了所有可能。

这还算个啥?

3

或许是看我久久不发声,大师把自己的推理命盘发给了我,说什么我命里四只驿马,会到处跑,有文昌,靠文采吃饭。

但是经过90岁正经发财这件事已经让我麻木了,倒是大师照片里,那些显示在iPad上的命盘让我很感兴趣。

原来科技已经发展到了可以依靠互联网+数码产品的方式已经渗透到了这种地步。

连本来属于仙魔领域的算命,都能依靠科技加成获得新生。

科技的发展,让这个本来已经很魔幻的世界变得越加魔幻。

果然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互联网日渐发达,科技越加进步,hěn多传统行业都依靠互联网变得越发简单,比如算命。

以往那些需要算命师傅精心推演,用灵魂功力跟上天博弈才能换取绝密信息,给你一个逆天改命的机会,而现在紫薇星盘,梅花易数,一把生日往上一输,系统就能自动把公历生日换算成对应的农历生日,再把农历生日换算成对应算命体系的因素。

各种命盘直接呈现,命运的密码,人生的程序全在你面前依序铺开。

所谓算命其实就是根据生辰八字,zhǎo出影响你人生的几个关键要素,根据这些要素建立一个命盘,解读这个命盘,就能推演你的人生命运的走向。

在以往,算命师傅的主要两个工作就只有,建立命盘,解读命盘。

现在这东西完全可以电子化实现,一键即可破解命运。

你说逆天改命?对不起,那是高级服务,得加钱,而且不一定保证生效。

经常玩儿游戏的人都知道,不充钱,就是没法变得更强的。

只要你充钱足够多,你甚至可yǐ电子飞升。

4

现在,虽然神秘的科技力量将生辰八字和命盘的换算表都建立好,只要输入基础时间因素就能自动换算,一秒生成命盘,但算命先生还是有饭吃。

因为算是能算出来,但是怎么解读,还是要靠他们小嘴抹了蜜。

什么叫科技解放生产力,这简直就是科技解放神秘力量。

这才是真正的人机一体。

为什么不能把mìng盘解读也做出来?

这就是大智慧,知道给后代留碗饭吃。

大部分的解读,比如对命盘的推演后的结果如何排列组合,对命盘推演后的结果描述,都是非常主观且模棱两可的,这种模棱两可的描述是从“算命”这东西诞生开始就有的。

比如“贪狼”代表财欲和色欲,但具体代表哪个,需要命理shī根据情况自行对用户解读,这叫贴合用户场景。

比如有的星相是凶星,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转化成吉星,这叫千人千面。

比如依据用户的好骗程度来确认收费金额,这叫做薛定谔的支付方式。

到了这里,肯定会有几个细心的读者发现,全世界每天同一时间出生的人不少,难道这些人都是同一命运?

对此,我只能说太天真了,你想到的,他们也想到了。

近代以来,地球是圆的这个无可辩驳的事实给算命行业造成了巨大打击,地球是圆的那岂不是每个地方的星相都不同?

于是互联网和算命大师强强联手,与时俱进的在农历八字之外,加入了公历“太阳时”的概念,也就是地理坐标。

这样时间+坐标,解决了地球是圆的这个问题,同时地理坐标的加入排除掉了大部分的人,将同一时间出生的人区分开来,提高了独特性,听起来更科学。

互联网的发展没有打击到传统算命行业,反而助其蓬勃发展。

拒绝迷信,数码算命,科技改运,这是真的朋克。

5

所以传统命理行业是全部互联网+了吗?

也没有,面相、手相这两个就没有像生辰八字这样积极的拥抱科技。

为什么?

因为操作难度太高。

面相师让你发张照片看看,你高光磨pí,瘦脸大眼,四十五度仰望天空,问大师读出了什么,大师说他读出了你的忧伤。

大师说你印堂发黑,要加钱改命,你问水光针+玻尿酸是否可以点燃生命的圣光照亮三界众生穿越六道轮回。

大师说你感情不顺骨相不佳,命犯天煞孤星,你说我眼角点痣,磨骨换皮就能备胎无数情海遨游成,一代海王。

大师说你这面相他看不下去,改看手相,你一键磨皮,整个手掌光洁透亮,生命事业感情三条线融为一体,像一个巨大的巴掌抽得大师怀疑人生。

你问大师何解?

科技就是这么无解。

那么shǒuxiāng、面相的传统技术就这样被互联网排挤永远的退出了我们的世界?

那倒也不是。

手相只是推出了成年人的世界,开始在其他地方寻找属于自己的出路。

比如在初高中,手相学就异军突起成为了同学间增进感情的桥梁。

多少懵懂的爱情都是从我帮你看手相开始的?而且爱情和算命一样,都是xuán学。

技术的发展果然需要以利益作为驱动,以符合人性为基础。

6

说完手相说面相。

目前已经有3D建模结合AI识别的智能面相算命小程序诞生,面相程序收集了数位面相学大师的面相记录,结合3D人脸识别技术,成就了当代智能算命领域的巅峰。

智能算命也是互联网+,互联网+就要有流量、有收益。

这个AI看面相不要998不要888,只要转发或者9.9元,一手复兴传统,一手时髦流量。

两手抓,两手都向钱。

面相真不真不知道,但流量和钱一定是真的。

科技的发展,对算命行业提升巨大,但对算命大师而言却不一定是好事。

科技导致算命师傅的门槛被迫提高。

互联网的算命程序的普及导致算命难度降低,开始普遍化,很多传统算命师傅被互联网抢了饭碗。

先前也说到,算命师傅有两个hé心技能,一个推演命盘,一个解读命盘。

既然推演的活儿被互联网抢了,算命师傅就必须提高“解读”的核心竞争力。

必须要把命盘说得跟算命人的过往情况相符,要把命盘说得言之凿凿。

也就是huà术能力要过硬,既要能够从话里行间推测出对方的真实情况,又要让对方落入自己话语间暗示的陷阱。

也就是说“黑话”。

对空姐说,你命里有驿马,注定常年奔波;

对作家说你文昌入命,要靠写字吃饭;

对大部分人说你命犯贪狼,财色中必有一贪,这年头你去哪找一个不贪财不好色的人??

这东西其实就是算命师傅通过自己的话术来达成自洽,从而获取用户信任,进而二次付费或者像用户身边的人扩散。

本质就像星座一样,用一种模糊的表述,让每gè人都可以对号入座。

只不过跟星座不同,算命的用户更加细分,直接细分到个人,因此也更考验大师们的编故事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

但人生,总是变化的,也因此常常会有人用自己的命去打大师的脸。

比如某女星嫁给某富商,大师jiù说这女星命里旺夫,注定带着富商做大做强。

结果两人离婚,女星分了富商一半财产后,大师又跳出来说女星天生克夫相。

像极了自媒体。

7

经过我的认真研究,我觉得算命其实就是一个古代的大数据系统。

古人通过将名人的命运和八字做反向推演,对大量同一命运或者同一八字的名人进行总结,发现相同点,得出经验,经验总结,成为一门学问。

比如把同是甲子年出生的两个名人,发现两个人都很有才华,就把“甲子年”和“才华”划上等号。

这其实和电商依据你的消费偏好以及过往的消费金额来决定给不同的人推送相同的广告内容一样。

事情不一定是这么个事情,但是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

因此,算命本质上就是一种结合大数据和统计学的古代数学。

而现代算命也不过是在这个本质上简化了流程,其核心依然是数学。

但是这里其实有个矛盾点的,算命的核心虽然是数学,但是他在考虑结果和原因的时候,只考虑了最终结果和“生日”、“面相”之类的单一因素,而忽略了人在漫长一生中的所有复杂变量。

因此导致了一种幸存者偏差。

因此算命即便有了科技的支持,有了数学的本质,但其核心sī想依然是玄学。

是一种被数据所蒙蔽而产生的迷信。

玄学这东西,信了就悬了

所谓人算不如天算,讲道理,假如真的有人能算出天机,我也不信这天机会只值9块9,天庭怎么着也得通胀吧?

而人生嘛,大胆YY,专心生活。

算命嘛,好听就行,不好听就算,做个调剂,听听好话。

毕竟生而为人,命这东西还是自己说了算比较有意思。

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网上哪里有算命的?

以前在天涯有~是以跟帖的形式算~你把自己的生辰八字贴上~然后楼主就帮忙解~释不要钱的亩厅此。去年看了一段时迅迅间。但是自己没去算过~不知道准不~你可以去看伏伏看

原始星座是什么?

原始星座是紫微斗数

原始的星座起源于:原始的巴比伦人根据星象运行制成四季的星座历,期望以它来占卜和预测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其实这种占卜的方法,跟中国古代的紫微斗数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根据被占卜者和星体运行的关系,占算出其一生的各方面运程。

手相并不一定准确,因为手相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命运和运势。

手相只是根据手指、手掌等部位的外形和纹路来预测一个人的命运和运势,这种预测方法并没有科学依据。

因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手相,不要过分迷信,而是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来创造幸福和成功。

佛教和道教有什么区别

道佛两教,一个是中土文化,一个是外来文化,但两者在中国哲学、宗教发展史上,却有着大致相同的兴衰经历。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道教亦在此时发生,二者又都经魏晋南北朝的蕴酿发育,到隋唐而繁荣并盛。此种情形,历来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尤其是两教之间的相互抗争、互不相让的关系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和探究。然而,在互不相让的另一面,是相互融摄,这是二者得以并存,进而繁荣共昌的主要原因,亦是道佛二教关系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

一、道教摄取了佛教的名相术语

道教在建构自己的辨思哲学时,大量地吸收了佛教的方法和范畴,然而这些范畴却是根据道教自身的需要进行改造的。隋唐的道教学者一方面发挥道教的兼容特性,深入纳佛;另一面他们的道教主体意识也很强,他们要因循其本,再博采他说。他们的主旨是,借佛教的名相术语阐扬老庄的思想,进而使老庄思想根据宗教发展的实际需要得以提升,达到安身立命的目的。

(一)佛性说。道教有“道性说”,佛教有“佛性说”。把宇宙本体作为某种抽象的本质来看,并非佛教的独创,早期道家把道确定为万物的最高规定性,已经具备了这种抽象力。然而,“道法自然”,道“出于自然”,当“自然而然”被理解为道的最基本特性并与人性论联系起来时,“道性”便应运而生,道性即指人性之“自然”。这在东汉时产生的《老子想尔注》中就明确地表述出来了:

“道性不为恶事,故能神,无所不作,道人当法之。”(“道常无为而不为”注)“道性於俗间都无所欲,王者亦当法之。”(“无名之朴,亦将不欲”注)“不为恶事”,“与俗间都无所欲”,就是要顺其自然而然道性,“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下常正”(“无欲以静,天地自正”注)。道教发明了“道部”,却没有很好的发挥,被六朝时期蓬勃兴起的佛性说取而代之。佛教自竺道生倡“一阐提人皆有佛性”说以来,加上《大乘涅盘经》被翻译过来,佛性说逐渐成为佛学主流思想。其谓“佛性”,乃指“真如法性”,即抽象的宇宙本体。作为一种本体论学说,它是将印度诸法实相说结合魏晋玄学本体论而产生的。作为一种修道论,它关心终极的抽象宇宙本性与有生灭的具体的人物有何关系,真谛翻译的《佛性论》说:

“问曰:佛何因缘说于佛性?答曰:如来为除五种过失,生五功德,故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六朝到隋唐,道教大讲道性说,确实接受了佛性说影响。但道教并不在本体论意义上,而是在修养论方面接受了佛性说。魏晋六朝,道教奉行外丹学说,其中虽有修炼身心的内容,其主要目的只在于以清静不动之心神迎受永恒不朽的道,并没有明确地认定客观的道与主观的精神有着某种直接同一性,而佛性说却完成了这方面的论证。道教本来讲道体论,但为了说明道体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也提倡道性说。《常清静经》强调“真常得性”,《升玄经》主张“思维分别,得其真性”,《云笈七签·仙籍理论要语》主张“道性常一不异”。孟安排《道教义枢·道性义》更明白地表明了道性说与佛性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道性以清虚自然为体,一切含说,乃到畜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也。究竟诸法正性,不有不无,不因不果,不色不心,无得无失,能了此性,即成正道。自然真空即是道性。”

这不仅说是一切物类都具道性,也明确提出,人如能反躬自修,了却本性,就能通道成仙。王玄览《玄珠录》既讲“道体”,又讲“道性”

“诸法若起者,无一物而不起,无一物而不忘。忘自众生忘,道体何曾忘?道之真实性,非起亦非忘。”

道体是道之本然体,道性是道体潜在于人与物中的具体属性,故人能修性,就能体道。不过,道教的道性说不仅仅吸收了佛性说,也吸收了儒家的心性说。儒家讲尽心知性知天,基本立意是主张从一念之初的本心达知本性。庄子主张“致道者忘心”(《让王》),“两忘而化其道”(《大宗师》),就是以冥化自然作为体道知道的途径。而这在时间上先于佛教天台大师湛然提出的“无情有性”说。同时,道教主张以常清静心识性体道,即是把常清静心作为常清静之道作同一体来看待的。在早期道家看来,常清静、自然而然乃是道的最根本特性;在道教看来,人心能常清静,自能识道性。道教在讲求道性说时,也讲求道体说,还讲心与身的一致,不象佛教天台那样舍身求性。

(二)因待、境智与本迹的论辨术。道教在发展自己的思辨哲学时,从佛教中借用了许多术语,如“智境”,王玄览说“道在境智中间,是道在有知无智中间。”(《玄珠录》)成玄英说:“道是虚通之理境,德是志忘之妙智,境能发智,智能克境,境智相会,故称道德。”(《道德真经开题义》)

“圣人空慧明白妙达玄理,智无不照,境无不通。”(顾欢《道德真经注疏》“能无知乎”疏)又如“本迹”,唐玄宗说:

“摄迹归本,谓之深妙,若住斯妙,其迹复存,与彼异名先进无差别,故寄又玄以遣玄,欲令不滞于玄,本迹两忘,是名无住,无住则了出矣。”(《御制道德地经》“玄之又玄”注)再如“观照”、“定慧”,孟安排说;

“二观者,一者气观,二者神观。既举神气二名,具贯身心两义,身有色象,宜受气名以明定;心无难测,宜受神名以明空慧。故《本际经》云:气观神观,即是定慧。”(《道教义枢·二观义》)

唐代的道家、道教不仅借用佛教范畴,也运用道家、道教固有的术语展开论辨,如张志和关于“同乎时”、“异乎时”的论辨说:

“今有之忽无非昔无之未有,今无之忽有非昔有之未无者,异乎时也。若夫无彼无有连既往之无有而不殊无此有无,合将来有无而不异者,同乎时也。异乎时者代以为必然会有不然之者也,同乎时者代以为不然会有必然之者也。”(《玄真子外篇》)又如杜光庭关于同异关系的论辨:

“道德不同不异而同,而异不异而异,用辩成差不同而同,体论惟一。……知不异而异无所可异,不同而同无所可同,无所可同无所不同,无所可异无所不异也。”(《释疏题名道德义》)

诸如此类的论辩颇绕口舌,在格调上不仅类似庄子、公孙龙的辩术,也足可与佛教的论辩相匹敌。唐代的许多道家奇书,如《化书》、《无能子》、《谗书》等,都具此特点。道教还发展了一些自己的新术语,如因待、互陈、体用双举,等等。

(三)双遣方法的动用。非有非无,不落两边的双遣方法是龙树《中论》所阐述的基本思想,意谓执著于有是滞于有,遣有归无是滞于无,既非有,又非无,才是中道。运用在主客关系中,就是既遣他执,又遣我执,两边不落。这种方法在六朝、隋唐的佛教中有着广泛影响。道教在根据《老子》“玄之又玄”阐扬重玄哲学思想时。借用了这种方法。成玄英、李荣把佛学的非有非无称为“玄”,把非非有、非非无称为“重玄”。《天隐子》在阐发《庄子》“坐忘”观点时,也借用了双遣方法,外遣物境内遣心智,两边不落,心泯合于道,所谓“彼我两忘,了无所照”。

隋唐道家、道教学者在建树自己的形上学时,借用了佛教的术语与方法,发展了自己的术语,不仅有了辨思的外观,的确也有了辨思的高水准。但从严格意义主讲,道教虽然有了辨思的哲学,却仍然没有动用印度佛教的因明逻辑方式,尤其是没有采纳佛教的立破辨术,道家、道教原先的非逻辑特性并无根本改变,而且随着内丹学说的兴起发展,隋唐形成的辨思哲学没有沿着辨思的方向继续发展,而是服务并融铸在内丹学说中,进一步朝着“契思”与神秘主义方面发展了,其结果仍然是寓辨于不辨之中,这是道教在与佛教徒的论辩中总是“辩”不过佛教徒的一个基本原因。

三、佛教摄取了道教的思维方式

佛教在魏晋时期,曾以格义的方式大量地袭取了道家的概念、范畴,带有显明的玄学思想色彩。东晋以后,随着佛经大量被翻译过来,佛教则努力摆脱玄学的影响,尽可能地少用道家典籍的范畴、概念,同时攻斥道教袭取了佛学的范畴术语。到隋唐,佛教宗派林立,不仅气象博大,也显得根柢深厚。从表象上看,佛教于道家、道教无所取焉,其实不然。除唯识宗属于原本的印度佛教之外,其它几派皆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生成的,它们用以标其思想宗奉的是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的混合再生品,这是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必然。仅仅从范畴徵引上难以看得出佛教从道教那里袭取了什么,但从思想内涵及其思维方式来看,则可清楚地了解佛教从道教那里袭取了什么东西。对此。梁启超曾说:“惟有一义宜珍重声明者,则佛教输入非久,已寝成中国的佛教,若天台、华严、禅宗等,纯为中国的而非印度所有,若三论、法相、律、密诸宗,虽传自印度,然亦各糁以中国的特色,此种消化的建设的运动,前后经教百年而始成熟。”(《饮冰室专集之五十八·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

(一)“出世”中的“在世”。原本的印度佛教乃是一种高蹈出世精神的宗教,把“不得参预世事,结好贵人”的佛陀遗训作为代代相因的传统,因之,出世就是要断绝一切俗缘,不得对现世有纤毫的回眸,不认六亲,不敬王侯。然而,当佛教传入中国并要立根中土时,它就不能不作出让步,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中已有调和中土与西土、方内与方外矛盾的意愿。在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传统的反复冲撞中,佛教家们得出了一个结论:“不依国主,法事难立。”而在宗教教义上公开认同的,便是在中土产生的经典《大乘起信论》。《起信论》的最基本思想是:“一心二门论”,“一心”即“众生心”,“二门”即“真如门”,“生灭门”。《起信论·立义分》说:

“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二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坷衍义。”

“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两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二门皆各总摄一切法。”

此“众生心”即不是单指佛性,真如,也非单指个体之心,生灭现象,而是佛性与人心、本体与现象(用)、圣与凡、净与染、绝待与相待、出世与在世等的和合。在这种和合精神原则下,佛教徒既可追寻超越的、形而上的终极境界,也可“随顺”对世间表示出普遍的关怀。《大乘起信论》自隋初流布开来,对隋唐诸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天台、华严、禅宗等立宗分派多从中禀承一端,如天台的“性具”论,华严的“理事圆融”论、“功德本具”与“随缘不变”论,禅宗“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的体用论,都普遍地带有和合世俗的特点。

佛学与儒学,一个是极端的出世学问,一个是极端的入世的学问,《起信论》在调和出世与入世的关系时,显然撷取了儒学叩共两端而竭焉的中庸观点,但作为一种出世宗教学说与入世的官方正统学说,相距甚远。佛教与道教的关系不同,一来两者都是出世的宗教,二来两者又都在国主面前争宠,在民间争夺地盘,因而既要互相攻斥,又要互相效仿。道教虽然也常为出世与入世问题困扰,却先天地带有世俗的特点,老庄“无为”与“离世异俗”的学说根本不曾放弃“无不为”,不曾放弃此岸世界,道教的早期经典《想尔注》、《河上公章句》及《太平经》都蕴含了“道不遗人”的精神内质。《起信论》作为中国化的佛教的产物,自然极方便合理地从道家、道教那里袭取了这种精神内质,而且,在相互争高低的过程中,也竞相表现出现世的关注情怀。

(二)相对主义的方法论。华严宗宗奉《华严经》,然而经杜顺、智俨、法藏等阐扬出来的华严思想与本经也有大的异趣,华严诸师在发挥理事无碍观点时,接受了法相从印度译过来的《庄严经论》、《佛地经论》的影响,〔①〕又接受了《大乘起信论》的影响,还接受了庄子思想影响,是中印佛学在新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隋唐诸宗派中,除法相宗之外,就是华严宗最讲究辨术,它是把印度的方法拿来论辩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如体用,理事等。理事圆融的观点依据物无自性,依他缘生的观点,所谓:“依他中虽复因缘似有显现,然此似有,必无自性,以诸缘生,皆无自性故。”(《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从物无自性中,引出事事无碍,理事无碍,从而一多相即,远近相即,大小相即,如法藏所说:

“且如见高广之时,是自心观作大,非别有大;今见圆尘小之时,亦是自心观作小,非别有小。”(《华严经义海百门》)

这与庄子《齐物论》小大之辩如出一辙。《庄子》从相对主义观点出发,认定一切事物的一切性质只有相对性、暂时性,皆属观察、认知的角度不同而造成的,“固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大小”(《秋水》)。也就说万物自身没有确定的规定性。华严宗接受了《庄子》思想是毫无疑问的。

(三)整体性原则与“悟”的思维方式。禅宗的兴起,乃是一次佛教的革新,意味着佛教完全中国化的完成。从菩提达摩“藉教悟宗”,至慧能“不立文字”,神会“呵佛骂祖”,再到“德山棒”、“临济喝”,贯穿着一个基本的思想路线,即从印度佛教的繁琐逻辑证论与主客二元对立中解脱出来,以简捷明了的悟通方式实现主客体的绝对同一,如铃木大拙所说的那样:“禅宗与依靠逻辑与分析的哲学体系全然不同,甚至可说它是建立在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基础上逻辑哲学的立物。”〔②〕禅宗之所以诽毁逻辑,是因为:在禅宗看来,逻辑的方式不仅使主客二元对立,而且也将真理肢解了。真理(佛性)是统一的整体,需用一种非逻辑的超常的、整体的悟通形式才能认知。所以禅宗突出“识心见性”,认定主体之心与客体之性本来同一,能识得整体之心即能见得整体之性,所谓:“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坛经》)而要做到这一点,靠逻辑的理性的方式是永远也达不到的,此岸与彼岸虽都只存于心性,却要靠一个“悟”,而悟则顿悟顿见,即整体性的一次性把握。所谓“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同上),即是说,真如法性是一个整体,只能整体地体认,人有利钝差别,须行渐修,但渐修并不是把整体的真理分次认知,而是经过渐修,提高,开导其智识,令其开悟,一次完成。“棒喝”的目的也正在于此。道教一向持天地人的“三一”模式,主张天人一体,道气一贯,道教修炼的目的在于泯合主客,感通道体。在老子、庄子那里,最高和本体——道乃是不可分的整体,无论老子讲“道者同于道”,进是庄子强调“正容以悟”,都是要求以整体的心态把握完整的道体。这与禅宗有着显明的一致性。为了达到悟的境界,庄子主张“吾丧我”,禅宗要求“无念无相无住”,这也有着相承关系。此外,禅宗为了表明佛性与人心的直接同一性并非外在力量使其然,也借用道家的“自然”观念,如神会说:“僧家自然者,众生本性也。”“一切万法皆因佛性故,所以一切万法皆属自然。”(《荷泽神会禅师语录》)可以这么说,禅宗借助于类似道家的整体性原则,以简捷明了的悟通方式实现了主客体的绝对同一。

然而,即使禅宗吸取了道家思维方式,也仍不失其佛教本色,这从以下三点可以明白看出:第一、禅宗和整体性悟通方式包含着印度佛学精于辨思的特点,它通过辨而达到不辨。庄子哲学虽寓辨于不辨,但庄子是要放弃辨术的。第二、禅宗在泯合主客时,强调以心合性,身是“臭皮囊”,不能与心同于佛。庄子主张坐忘、丧我,则是要以身心合一的方式契合道体。第三,禅宗的“悟”是本心与佛性的一种直接同一,道教的“悟”虽也是道体本心的同一,却包含着“感通”的特点。至认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作为“纯粹之中国佛教”〔③〕,其中自也不难找出与道家、道教的思想联系。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最命苦,最劳累的女人手相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