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诸葛亮对刘备说山穷水尽,以及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说的话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说的话***是在试探诸葛亮吗为何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刘禅不听话,便取而代之”三顾茅庐诸葛亮懂天文地理会算阴阳知不知道刘备会来找他刘备临终之时对诸葛亮说了这样一段话:君才胜曹丕十倍,必安国而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对于刘备的这番临终之言,大家讨论来讨论去,总体上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是刘备故意试探诸葛亮的忠心,甚至而言,还是传言说刘备在托孤时,已经提前准备了刀斧手,只要诸葛亮表现得有丝毫不轨的意图,刀斧手会立马出来将诸葛亮杀死。表面上看这层分析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细去深究,完全就是无稽之谈。
首先,换做是任何人处在诸葛亮的位置,当刘备对他说出这番话的时候,都会表现得一脸惶恐不安,同时再三表达自己的忠心。换句话说,刘备的这种试探,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咱们不说诸葛亮,就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也知道该怎么去回答,再退一万步说,即便心中有野心有企图,至少在这个时候装也会装得忠心耿耿,我相信很少会有人在这种时刻特意去展现自己的不轨之心。
既然如此,刘备做这种低级的试探,完全是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诸葛亮即便有不轨之心,刘备通过这种试探,也是试探不出来的,而刘备戎马一生,论政治经验远远要超过诸葛亮,他不会不明白这种道理。
第二种则是说刘备以退为进,让诸葛亮感受到刘备对他的信任和重托,从而刺激他的心灵深处,让他死心塌地效忠刘禅,毕竟有句话说得好:士为知己者死。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这种说法也是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刘备在临终前能对诸葛亮说出这样一番话,不管刘备是出于什么目的,但至少说明他是从心里认可诸葛亮的才能。
但是,如果仅仅只是这个目的,刘备完全可以像汉武帝托孤霍光、曹丕曹睿托孤司马懿一样,总而言之,我把新皇帝交给你了,你一定要好好辅佐,而没必要特意说出这样一番寓意深长的话出来。
事实上,想搞清楚刘备为什么会说出这样一番话,就必须要搞清楚当时的现实背景,当时蜀汉可以说是风雨飘摇,夷陵之战损兵折将不说,在刘备病重将死的消息传出后,对内地方实力派黄元、高定、雍闿、朱褒和南中少数民族先后反叛,对外吴魏两国虎视眈眈。
面对这种局面,蜀汉急需要一位强势人物,不仅能够平衡内部的各大派系,还能够充分调动蜀汉内部的所有资源,从而将蜀汉帝国从危机边缘拉入正轨,否则蜀汉朝堂内部必然就是各大派系争斗、扯皮、推诿不断,谁也不服谁,最后什么事情也做不了。
正常情况下,这个强势人物本来应该是皇帝本人,但问题是,17岁的刘禅显然没有这种魄力和能力。所以只能由其他人出面代替刘禅做这件事,而刘备选中的这个人,正是诸葛亮。
问题是,诸葛亮如果想要真正成为这样的强势人物,必然要独揽大权,甚至一度凌驾于皇帝之上,这样一来,诸葛亮就不可避免会和其他强势大佬甚至皇帝刘禅产生冲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备才特意在临终之前对诸葛亮说出这样一番话,因为有了这样一番话后,诸葛亮的身份就不仅仅是辅政大臣这么简单,而是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至少远远超过了其他所有的大臣,在这种背景下,诸葛亮再去管理各大派系的大佬时,就会容易许多。
而同时,因为有了这样一句话,诸葛亮在独揽大权时和刘禅的矛盾也会缓和许多,毕竟他有着这样一层特殊身份,刘禅的面子也能挂的住。
换句话说,刘备的这句话表面上看是说个诸葛亮听的,但实际上是说给蜀汉其他文武大臣和刘禅听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拔高诸葛亮的地位,一方面让各大派系大佬老老实实听诸葛亮的,另一方面也是让刘禅好好和诸葛亮相处,不要自作聪明或者想不开学其后来的曹爽和建文帝。
当然,刘备之所以敢这样做,也是因为他在生前所做的权力布局,足以断了诸葛亮的皇帝梦。
在历史上的记载不是刘禅不听话,便取而代之。而是如果刘禅不成器,不配当皇帝,诸葛亮便可当取便取,自立为帝。
这个话是刘备对诸葛亮说,而早在多年以前,东吴的孙策也一样对张昭说过。不过刘备比孙策还多说了一句话,那就是让刘禅对诸葛亮如父。
孙策当年对张昭说这话,使得张昭一辈子对孙权没有异心。虽然孙权对张昭不满,虽然君臣曾经势如水火,虽然张昭权倾朝野,可是君臣最终相安无事。没有造成东吴的分裂动荡,而孙权也顺利接班,掌握了东吴政权。
这句话是不是出于君主的本心,其实一目了然,这不过说君主的帝王之术罢了。如果你真的应对错误,马上就会人头落地。
在当时的蜀汉,诸葛亮作为文臣之首,地位无可动摇。而经过两次大败,其他的人才基本丧失殆尽。如果想把蜀汉延续下去,只有依靠诸葛亮。
如果诸葛亮有异心,蜀汉是不可能存续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备才在最后托孤之时,说出了这句话。
说这话有几个意思,一是表达对诸葛亮的信任。在自己死后,将所有的后事全部交给诸葛亮处理。整个蜀汉江山社稷就全部由诸葛亮做主了。不过,在当时,诸葛亮已经大权在握,这层意思没有实质意义。
第二是最后考察一下诸葛亮,看诸葛亮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马上诚惶诚恐,发誓要以死效忠蜀汉政权。
这是因为君主如果说出这种话来,那么说明君主对此心有疑忌,怎么不让臣子害怕。如果诸葛亮应对错误,稍微露出一丝不臣之心,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以诸葛亮的誓言来约束诸葛亮。当时诸葛亮没有子嗣,这样的人基本没有约束。如果不用帝王之术约束住他,实在让君主不放心。
诸葛亮以管仲乐毅自比,没有篡位之心。但是,如果大权在握,形势改变,谁能保证会不会有变化。因此,刘备抓住诸葛亮爱惜名节的特点,让诸葛亮自己说出誓言,以此约束住诸葛亮之心。
第四,警醒诸葛亮。刘备和诸葛亮都是明白人,所有的事情点到而止。刘备既然对诸葛亮这样说,那说明刘备对此已经做了安排。
刘备真会把自家的江山让给诸葛亮?这可能吗?刘备儿子好几个,刘禅不成器,就没有一个成器的了?为了刘禅继位,刘备连自己的义子刘封都杀了,何况诸葛亮?
因此,双方心知肚明,这话后面的玄机。如果诸葛亮有不臣之心,刘备也不会没有应对之策。至于制约的手段,刘备不说,诸葛亮也不知道,不过他也不会去以身试法。
最后,是刘备定下了他死后蜀汉的格局。刘禅垂拱而治,诸葛亮主持全局。为了防止刘禅这边有问题,避免因外界原因,逼诸葛亮改变初衷,专门给了诸葛亮制约的权力。这样一来,用人不疑,让诸葛亮能够施展,君臣能够和睦相处。
所以,后人评价,三国之中,蜀汉是最团结的。因此,虽然蜀汉最弱小,可还是延续了几十年。这有刘禅诸葛亮君臣的努力,也与刘备死前的布置有关。
对比曹魏,虽然司马懿是三朝元老,两次托孤。最后曹叡也是托孤给他,可是,由于各种原因,还是走上了篡位之路。
如果曹叡有刘备的一半安排,司马懿也无法夺取曹魏的江山。两人政治水平谁高谁低,一目了然,后果也高下立判。
建安五年(200年)七月,汝南黄巾军首领刘辟等叛归袁绍。袁绍使刘备领兵与刘辟寇略许都以南,曹操派遣曹仁来攻击刘备,刘备战不利于是回到袁绍处,想要离开袁绍,以连结刘表为由,带兵复到汝南,联合黄巾余党龚都,众有数千人,曹操派遣蔡阳前来攻打,被刘备所杀。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亲自讨伐刘备,刘备往投刘表。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刘备,待以上宾之礼,遂屯于新野,荆州豪杰都前往归附刘备。
建安七年(202年),刘表命刘备带军北上,到叶县,与夏侯惇、于禁等相拒于博望坡。这就是博望坡之战!
此时,诸葛的老婆的爸爸是刘表的连襟,这件事诸葛岂能不知道?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击败乌桓后,开辟玄武池训练水军。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南征刘表,郭嘉、荀彧都是这个意见。面对汹涌而来的曹操大军,纵观荆州集团所有的文臣武将,能够与曹操一战的只有刘备!👍
于是,诸葛亮就北上去见刘备,因为刘备当时驻兵樊城。
《魏略》曰: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刘表)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
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
至此,《魏略》和《九州春秋》记载关于诸葛与刘备的第一次见面大致如此。
然而,裴松之注中把关于诸葛先求见刘备之说以广异闻,或辨其是非曲直“随违矫正”提出诘难。裴松之根据《出师表》自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认为二书所载实为道听途说,陈寿所作本传才符合实际:”则非亮先诣备,明矣。”
鱼豢的《魏略》和司马彪的《九州春秋》属于道听途说?对于同说一事,各书记载相抵牾,裴松之在作注时往往条列其异同,”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这就大大的提高了《三国志》的客观性👍!在首尾完备地援引了记述后,裴松之又补充说明“此书所云,与本传不同”,由此可见裴松之注史态度也是非常严谨的。
我们姑且不去评价裴松之的观点是否正确?就其客观性而言,已经给我们树立了极好的榜样👍。至少能让1800年后的人们在史料中看到是有这样的记载,诸葛亮想要投靠刘备,于是北上去找刘备。这种说法可能一时间难以让大家接受,但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的说法显然更接近于事实,三顾茅庐的说法更接近于小说作者想要表达得,更有情感色彩罢了。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