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被称为“端阳”、“端午”或“龙舟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本文将介绍有关这些别称的起源、相关传说以及庆祝方式。
首先是“端阳”,它来源于古代汉族的一种风俗,即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要观赏“龙舟”并食用粽子。
因为龙舟竿长约5.5米,象征着5月5日,因此称此日为“端阳”。
至此,端阳的习俗也逐渐与粽子、龙舟等相关联,成为了端午节的标志。
“端午”的起源则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据传说,春秋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遭到宫廷谗言,被贬至汨罗江流放。
屈原十分爱国,对国家充满忠诚和热爱。
他在江边留连忘返,沉湎于自己的悲痛之中,最终投江自尽。
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悲壮的人生趣事感动了后世,因此,人们在五月初五这一天,用龙舟划水寻找屈原遗体,并在江岸上以菖蒲叶包裹糯米,制成粽子,投入江中供鱼龙食用,以安抚屈原的英灵。
最后是“龙舟节”,这个名词多出现在南方地区。
龙舟是一种古老的木质人力划船器具,形状象一条巨龙浮在水面上,带有凶猛的形象。
在龙舟节这天,人们会在池塘、河流、湖泊等地方举行比赛,参赛船队追着龙头、鼓手的节奏向前划动,争取获胜。
赛事现在也正渐渐成为全民的重要节庆表演活动,除了本地市区内的各类龙舟竞赛比赛,还广泛推出民众自己动手、制作、绘制的各种龙舟悬挂装饰,吸引更多旅游客来欣赏。
总而言之,无论是端阳、端午或者龙舟节,它们在中国民间文化中都有着深刻的意义和历史背景。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常常会表达出对祖先的缅怀、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这些传统也被延续至今。
因此,让我们藉五月的祭祀、健康与欢乐习俗,以这龙纹、粽香与划船、游泳的各种艳遇来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