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许你啥意思,以及许唱戏的寓意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唱大戏象征的寓意“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有什么寓意这段童谣补完整后是是这样的:“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前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后面还有好几句,就省略不说了。别看童谣简单,这里面还是有寓意。
(儿童拉大锯游戏)
初看时,拉大锯与唱大戏,可以说是风牛马不相及,前言不搭后言。如果细细品味,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其中还是有关联的。我国民间把人情事务的礼尚往来比喻成锯子,民间有俗语“人情是把锯,你来我去”。也就是说,做人情就像是两人在拉锯子锯木一样,你来过来,我拉过去,有做有回,再做不难。要真是这样也就罢了,都是往自己的这边拉,就好像是俗语说的“叫花子烤稻草火,往自己胯下拔”,各自顾各自,似乎比喻得不恰当。
(拉大锯实景)
然而,凡是拉过二人大锯的人都知道,拉大锯要两人配合默契才能顺手。这头拉的时候,那头的人要用恰到好处的力送过来,如果送过来的力太大了,锯片就弯了,卡住了,这边拉过来的人就非常吃力。如果那边的人送过去的力太小了,这边的人也感到吃力。只有用力均匀,恰到好处,这边拉锯的人才感到很轻松。同样的道理,那边拉的时候,这边送过去的力也要恰到好处。这种送过去的力称作“回力”,你送过来,我回过去。如果拉大锯时,只拉不送,或配合不好,两人套不起手,不一会儿就会满头大汗,精疲力竭,最后可能还要吵嘴,拉不下去了,只好不欢而散,得另换人上来。
(旧时拉大锯实景)
民间用拉锯来比喻人们相互之间做人情,再就贴切不过了。人情讲究的是你来我往,即便是女儿女婿也是一样,只有常来常往才显得亲热,就是自己的父母也要“常回家看看”才亲热,何况亲朋好友。而做人情的随礼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去礼过猛,让人感到别扭,去得比别人来做人情的数额小,或者有进不出,人家会感到不舒服,人情来往就做不下去了。
(拉大锯体验)
理解了这里面蕴含的道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把拉大锯和姥姥门前唱大戏联系在一起了,且有姥姥家派人来接,这种人情往来,最高兴的肯定是孙子,哪个孙子不喜欢去姥姥家?所以才有“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这其中有意思的是,童谣特别强调的是“大锯”,大锯要两人才能接得动,而不是说“锯子”。“锯子”有大锯和小锯,小锯一般都是单人锯,一个人拉就行了。如此以来,这段童谣就失去了比喻的意义,那就真是风牛马不相及了。
再说,拉大锯需要两人的默契配合,同样的道理,唱大戏需要多人在舞台上的默契配合,单打独斗是演不了一场精彩大戏的。
(农村唱大戏场景)
民间童谣未必真都是儿童编的,很大一部分都是成年人编的,有的还是阅历丰富的中老年人编的,就像现在的儿童歌曲和儿童文学,大多是成年人创作的,只不过是以儿童的视觉,儿童歌曲通过童年人的口唱出来,儿童文学让儿童阅读。古代廷和官府历来重视童谣的采集,其目的也就是通过这种手段来了解民意。因此,民间很多童谣与民间俗语一样,蕴含一定的寓意。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口唱大戏。请闺女,唤女婿,外甥女也要去,没穿的、没戴的,夹袄儿套了个坎肩子。
记忆深处的童谣,仿佛就停留在嘴边,张口即诵,韵味悠长。
小时候常说,过大年,唱大戏。我至今也不明白,为何要在“戏”字之前冠之以“大”字?或说,大者,言其盛也。这应该是比较靠谱的解释吧。
戏台子前面满是人。乡村里难得一见的狂欢节。远处拴着牲口,那是腿脚不便的老人乘坐来看戏的工具。来者多是老人和孩子,像我现在这么大年龄的中青年,大多还在土里刨食,顾不上所谓的精神愉悦。人们露天而坐。戏台正前方通常会放几条长凳,那是给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或是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坐的,即现在所说的贵宾席。其他人渐渐四下聚拢起来,扎堆成群,交头接耳,不时发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间或有几声寻找孩子的呼喊,名字是千奇百怪,什么狗蛋儿、茅杆儿、猪娃、马驹之类的,然后便有一声声奶声奶气的稚音答应着,此起彼伏,唱足了迎接好戏开演的前奏曲。
对于游戏,儿时的自己,和小伙伴做的游戏便是团泥巴、打弹珠、丢沙包、过家家······而在童年游戏中最深的记忆就是与玩伴一起吟唱那些朗朗上口的童谣。
此类多为妈妈、姥姥、奶奶把二三岁孩子揽在怀里或坐在床上,手拉手,轻轻地一拉一送,或点着孩子小脚丫反复唱的,充分地体现了长辈对孩子的疼爱和孩子温馨幸福的童年生活。
童谣里,有妈妈暖暖的怀抱,有姥姥、奶奶的宠爱叮咛,有和小伙伴们的嬉戏打闹,有我们成长的种种印记。岁月飞逝,时光流转,伴着浓浓乡音,经典代代流传。它像一股清泉,在身体里缓缓流淌,像一束阳光,在心底闪闪发亮。
提到儿时的童谣,每每听到,总觉得温暖而亲切。依稀记得在一个月圆的晚上,姥姥把我背在她的背上,我便一边看着天上那轮圆盘似的月亮,一边听l姥姥哄我睡觉的童谣:“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口唱大戏······”姥姥一遍一遍的重复着童谣,我在她的背上便甜蜜的睡着了。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唱一方歌,传统习俗文化在家乡人心中根深蒂固。家乡的童谣短小精悍、简洁朴实、通俗易懂,吟唱起来朗朗上口。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你要是不会几句童谣,你都落伍了,就跟别人玩不到一起去,就算是斗个嘴你都斗不赢!玩伴经常一起诵童谣,或是一起齐声念唱,或是一句句的接龙,每次都会玩得不亦乐乎。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和经济的发展,现在吟唱童谣的人越来越少,自然也就渐渐的淡忘了儿时的那些童谣。
现如今,儿时的童谣已渐渐远去,童年、童谣、岁月都渐行渐远,随着时间消逝和社会的变化,长大后的我们慢慢成为了自己眼中所谓的“大人”,却也慢慢丢失了一些童真,但唯有记忆却灿烂如新。只要回忆起来便会满是快乐,童谣就如生活中的缕缕阳光,曾伴着我们一路成长,是遗留在我们心中的快乐源泉。
有人说乡愁就是不断地咀嚼回忆,我倒是觉得回忆里咀嚼不出乡愁,乡愁只是我们的一种寄托。君不见,同龄人的贾玲今年都开始演老年人了,人生何必论短长,喜忧又何足道哉!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